不優秀沒關係!名校教授「女兒成績倒數第一」曾傷透腦筋 放養女兒「堅持不上補習班」一席話值得深思

既然聽不懂課程的關鍵是在於辭彙量不夠,那麼就開始記憶辭彙吧。

而在教育孩子背誦記憶英語單詞的同時,丁延慶發現了一個更致命的問題。

自家閨女記憶力不集中的這個老毛病還是沒改,不管寫哪門作業都是三分鐘熱度。

Advertisements

一氣之下,向來好脾氣的丁延慶也不由地嚴厲了起來。於是他開始採取全方位的補課模式,早上背書、下午寫作業。

最後女兒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那是以厭學情緒和身心束縛為代價換來的。

在反思過後,丁延慶決定放棄這種類似於「揠苗助長」的做法,也更加堅定了不給孩子報班的想法。

「我自己就是搞教育的,我從一開始、或者說我們這個圈子裡的大部分人,都對課外輔導不那麼熱衷、甚至有點排斥。」

「我女兒以前沒上過正經的輔導班,以後也不會上。」

因此在整個班級裡,丁延慶一家就成了「異類」,因為只有他家的孩子沒有上過什麼輔導班或補習班。

「天道」之下的妥協:我接受女兒的現狀

Advertisements

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結束後的寒假裡,丁延慶夫婦重新開始了放養模式。

但「放養」並不等於「躺平」,而是丁延慶漸漸接受了女兒不如自己的事實。

除了那些必須要完成的、最基礎的作業以外,他不再強迫女兒進行任何額外的補習。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身為北大教授的女兒,她日後應該要比自己的父親更優秀才對。

而這一定律也適用於每個孩子,因為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理想總是美好的,但現實情況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如果將農民兒子和教授女兒放在一起比較的話,那麼農民兒子以後所取得的成就,大概率會比自己的父親優秀。

Advertisements

可教授女兒能超越父親的概率很低,因為沒有哪項研究表明,一對高智商夫婦所生出的孩子就一定是高智商、甚至是天才。

他們的孩子也有可能是普通人,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不拔尖。

而經歷過一場「戰鬥」的丁延慶,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這個現狀。自家閨女不是笨小孩,但也算不上有天賦。

他將這種現狀比喻為「天道」,客觀存在且不隨主觀意念而改變。

其實在女兒剛出生的時候,他也跟普羅大眾一樣幻想過:孩子以後的成就會比他更優秀,社會地位會比他更崇高。

不過更多的時候,他也只希望女兒能成為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因為再超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天才可不是遍地都有的白菜蘿蔔。

但隨著女兒慢慢長大,丁延慶逐漸發現女兒不如自己,並且差距很大。

Advertisements

「我小時候就是別人口中的神童,6歲就能背字典。儘管上課也不認真,但天賦擺在那裡,從小到大一直是拔尖的那批人。」

出生於吉林農村的丁延慶,家中沒有出過高知識分子,他是整個家族裡實現階層跨越的第一人。

從破破爛爛的小學到破破爛爛的國中、再到重點高中、最後到考上北京大學,他的人生一直過得很順風順水。

後來他還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學成歸國後以教師的身份回到了北京大學。

丁延慶,就是一個「農民兒子」逆襲人生的經典範例。

同樣的,他的妻子也屬於早慧那一類人。父母從不操心她的學習,但她自己一步一步走到了全大陸的最高學府。

這麼兩個高智商人才的結合,那麼他們的後代也一定會更優秀,可現實告訴大家並不是這樣的。

Advertisements

而就在旁人都對此感到無比惋惜的時候,丁延慶和妻子卻早早看開了。

後來所進行的一系列補救措施,也不是為了讓女兒有多出類拔萃,而是不想她因成績差被貼上標籤。

「我曾經深入觀察過,很多成績不好的學生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歧視,這對孩子的身心成長肯定有負面影響。」

所以丁延慶不想讓自家閨女受到這種影響,他就只能儘力去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沒想到方式有點過激了。

後來他發現,只要女兒保持基礎進度就不會被拉開太多。而且她的語文和數學都有很明顯的進步,綜合成績在班上已經不是墊底的了。

對於這個結果,丁延慶和妻子都十分滿意。於是在第二學期結束後的暑假裡,女兒乾脆連暑假作業都不做了。

Advertisements

此時的丁延慶,心中已經有了另一個想法:與其盲目地關注成績,倒不如教育女兒成為一個豐富全面的人。

他重新和女兒建立了愉快的親子關係,並以不同角度去挖掘女兒的長處和興趣所在。

在閑暇之餘,他會帶著女兒參加北大的各種藝術活動。在學識廣博的同時,增進孩童之間的社交關係。

而通過這些努力,女兒已經重新恢復了以前那般活潑開朗的模樣。並且伴隨著年紀的增長,她自己也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

成績可以不拔尖,但前提是自己已經儘力了。與此同時,德智體美勞都應該全面發展。

其實經歷這一事,丁延慶也更加認識到了教育研究學的真諦所在。

對孩子的教育不應該只僅僅局限於成績這一方面,因為成績無法代表人品、能力和未來。

Advertisements

如何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人,這才是全社會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但是談到這裡,或許有很多人會持有反對意見

因為丁延慶身為北大教授,他的女兒從出生起就贏在了起跑線上。可普通的孩子沒那麼多選擇,他們唯有拼成績。

但丁延慶的初衷也並非是躺平放任、對成績不管不顧,而是需要把握一個度。

不管父母處於哪個階層,都不應該過多干預孩子的學習問題。捫心自問一下,靠逼所得來的成績真的會讓所有人都感到開心滿意嗎?

當孩子無法反抗的時候,他就會假裝學習。明面上是付出努力了,但實則停滯不前。


而當下一次考試成績出爐的時候,父母和子女之間就會再度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選擇「認命」的丁延慶不是出於無奈,而是他找到了和女兒相處的那個度。

與其說他是接受了女兒的平庸,倒不如說他是在找尋女兒身上的其他閃光點。

升入二年級後,女兒對野生動物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於這個興趣愛好,丁延慶夫婦選擇全力支持。

當女兒捧起那一本本專業難懂的書籍時,她學會了自我思考、自我總結。

為了跟上孩子的腳步,丁延慶還得惡補這方面的知識。但沒想到,女兒在這方面的天賦遠超於他。

所以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平庸只是外人賦予他們的標籤。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希望自己變成平庸的人。

其實不管是高知父母還是普通父母,都面臨著教育孩子的重任。但在教育過程中,考試成績絕對不是最重要的。

在對女兒的吐槽影片中,丁延慶信誓旦旦地表示:女兒以後考上清北的概率幾近於沒有,將來也不見得會有什麼學術成就。

可是做不到以上兩點,她就無法存活於這個社會了嗎?

不,不是這樣的。

對於學生而言,和機械式的學習比起來,他們更應該做到有思考的接納、有創造的學習。

而對於成年人而言,他們需要擁有合法的行為規範和優秀的人格素質,這才是一個人的立足根本。

要嘗試接受孩子的平凡和平庸,要學會多維度地去鼓勵孩子。既要竭盡全力,也不能操之過急。

夢想是一定要有的,但不求與人相比,只求超越自己。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