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天才少年!距高考百天時「一躍而下」自訴活著太蒼白了 遺言:一生已看透兩件事

不過輿論有時候就是這麼弔詭,「少年天才」的聲音逐漸被「傷仲永」蓋過,很多質疑的聲浪此起彼伏,甚至有人懷疑他作假。各種言論在網際網路上「飛舞」,也許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林嘉文背負了同齡人從來沒有過的壓力。


一邊是「天才少年」聚光燈,所有人都用熾熱的眼神期待他的下一步成就;另一邊則是不斷出現懷疑的聲浪,這些都給一個高中生造成了巨大心理隱患。

這些事情的發生,令本就不合群的林嘉文愈發顯得孤僻,也可能就是這件事促使悲劇發生的第一道大門。

Advertisements


四、「不合群」的林嘉文

如果說壓力是悲劇發生的導火索,那「不合群的性格」可能就是催化劑,也是第二道大門。

在學校時,因為林嘉文歷史非常優秀,逢上歷史課,老師都對他格外關注,時常會在下課前留出一些時間,林嘉文會上台就當堂內容做一些拓展性的知識演講。

時間久了,同學之間也會流傳出「林老師」的稱呼,這也可能拉遠了他與同學之間的距離。

孤單,是每一個天才必經之路,如果順利走過去,那很好,但對於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來說,這種孤單未免過於嚴厲一些。

在學校的林嘉文非常真實,他本就敏感,對於很多事情都較別人更較真,會讓人有一種很難以相處的感覺。


Advertisements

由於自己在歷史方面非常優秀,又出書,一時間成了名人,林嘉文的孤單開始逐漸加碼。

他在課堂外不太跟同學交流,放學也沒有太多娛樂活動,要麼參加各種歷史類活動,要麼回家寫書、做研究。

林嘉文的微信名字叫「吸濡之魚在江湖」,朋友圈基本都是與歷史相關的轉載或者自己對史學的見解,加入的微信群也基本都是一些歷史研究群,在他自殺前就曾在一個「宋史研究群」里發言。

其實在此之前,林嘉文就患有輕度抑鬱症。但自從上了高中後,抑鬱症更加嚴重,在圖書發表後,一度達到頂峰。

當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和孤獨在一起,一個青春期的青少年徹底被壓垮了,抑鬱症一直困擾著他,也將他最終拉入深淵,無法再回頭......


Advertisements

五、抑鬱症纏身

對於林嘉文患有抑鬱症的事情,其實學校和家長都知道,他也一直在服藥治療,而他本人對於這個問題也不怎麼避諱。

對此,他還曾在自己的朋友圈調侃道:「為什麼說明書上說吃藥的副作用是發胖,而我吃了全身又疼又困。」

在學校期間,因為抑鬱症的關係,學校領導也非常重視,經常讓心理醫生對這個天才進行心理輔導。

在外人看來,林嘉文的病情似乎控制得非常不錯,雖然看起來朋友不多,但是與他接觸的老師都沒有感到不正常。

旁人看來,這個男孩可能就是性格古怪,過於直爽導致不合群,但這沒有什麼不妥。只是別人都不知道,其實他內心的煎熬和痛苦卻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2016年1月,林嘉文就曾發朋友圈懷疑過自己的努力,他不知道這麼拼是為什麼,甚至對拼的評價是「為拼而拼」,覺得這似乎喪失了努力的意義。

Advertisements

正所謂先成長再成才,顯然他還沒有準備好,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率先打開了「大門」......


Advertisements

兩年的時間,在旁人看來是飛黃騰達的開始,但在他本人看來,這兩年都是痛苦和煎熬。從一開始對歷史的興趣,到最終變成責任,再演變成負擔,這一切最終都把一個少年壓垮了。

2016年2月24日凌晨,他在家裡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還是選擇輕生。而巧的是,2月23日這天,正是學校報到的日子,他並沒有任何反常舉動。

所以當學校得知這個消息後,也非常震驚,本來同年6月就要參加高考,以他平時的成績,完全可以上一所非常不錯的大學。對於人才的墜落,學校同樣感到惋惜。

不過悲劇已經發生,覆水難收......

但在之前,林嘉文還留下了「最後的話」,也許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其輕生的一些原因。


六、遺書疑雲

如果你認真讀完「最後的話」,相信你不會覺得林嘉文是一個瘋子,反而字裡行間中透露出冷靜,那是一種深思熟慮過後,給這個世界下了一個「個性化」的結論。

Advertisements

他在文章最後專門留有「遺囑」,在其中也能窺探出他對這個世界的判詞。

在遺囑中:林嘉文首先提到自己的父母,他希望自己的父親可以改變生活習慣,多關心自己的身體和家庭;而對母親,他則希望其可以多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就算父親走在前面,母親也可以有個依靠。

另外,林嘉文還專門囑咐,希望自己的突然離世不要給別人造成麻煩,尤其是他的心理醫生鄭皓鵬。心思細膩的他考慮格外周全,甚至說:「如果你們追責鄭皓鵬,就是在侮辱我。」

這足以見得當時的他有多冷靜。


Advertisements

除此之外,遺囑中也留下了對同學們的致歉。

他承認自己是個極其敏感的人,即便曾經努力放下自己的精神潔癖,嘗試過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而這一切誰都沒有任何過錯。

只是,林嘉文認為:他給了旁人很多錯覺,為此,他道歉,為自己總是貌似從愉快的氛圍當中發現的小小分歧里窺探出自己與別人的殊途而道歉。

最後他也承認「我對歷史研究日久生情」。雖然到了高中後,歷史更像是工作,但必須承認,當一個人在一個領域久了,就跟與人交往無異,會日久生情。

壓抑、懷疑、孤獨,這一切都讓他厭煩了這個生活的世界,正如他在文章中寫的:「活著太蒼白了,活著的言行讓人感到厭煩,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著。」

在他的「最後的話」當中,他唯一的擔憂就是遺體會太難看,他曾經考慮過安樂死,但這個社會不允許這麼做,他別無選擇。

在林嘉文自己看來:他早就領悟了人生,因此在遺書中還寫道自己看透了兩件事,人生太沒意思了。

第一是,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第二則是,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

當然他也還寫道過:「終於還是要離開,一走了之的念頭在頭腦中萌發太多次。」而我們從這些話當中都可以直觀地看出:這絕對不是一個草率的決定,更不是什麼激情輕生。

對於林嘉文而言,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卻「恰好」活在一個現實主義社會,他不願透露年齡,不願參加宣傳,或許他只是希望沉浸在象牙塔里研究學術。



一直以來,他都以自己擁有一顆「平常心」而引以為豪,還表示做研究就需要這種心態,對研究以外的事情都看得很淡。在其看來當現實社會中不存在任何留戀後,他便想將精神留在另一個適合他的世界。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