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不能上桌吃飯!丫環出身的妾站著「伺候丈夫和正室24年」  兒不忍「母受苦」奮發及第:苦盡甘來


民國官場「不倒翁」譚延闓的母親李夫人曾是個通房丫頭,這個身份,讓她在譚家吃盡了苦頭。嫁入譚家後,整整24年間,丈夫和正室吃飯時,她都得在旁邊伺候著。

李夫人姿容秀麗,可因為出生在貧苦人家,她打小就幹著伺候人的事。初入譚家時,她被安排照顧主家夫人,這個主家夫人,就是他後來丈夫、譚延闓父親譚鍾麟的母親。

譚鍾麟是晚清的顯貴,他做過巡撫、總督等封疆大吏,李夫人入譚家前,他就已經有了幾房妻妾。

因李夫人生得美,且照顧的又是譚鍾麟的母親,她與他見面的次數自然比尋常丫頭更多。日久後,譚鍾麟看上了她,並納為了妾室。

譚鍾麟

Advertisements


嫁給譚鍾麟沒多久,李夫人就有了身孕。懷孕後,她日日盼著能生下一個男丁,並由此改變自己的命運。

1880年1月25日,李夫人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正是譚延闓。李夫人發作時,剛剛睡著的譚鍾麟竟夢到晚清大臣何凌漢來拜,驚醒後,恰逢延闓誕生。他由此認定:這孩子定是探花何凌漢投胎而來,遂大喜。

因著這個吉祥的徵兆,譚鍾麟為兒子取字「祖安」(何凌漢字)。

譚延闓出生後,李夫人終於可以不用再幹那些下人的粗活了,她的主要任務和一般妾室無異:照顧丈夫和正室夫人、養育兒子。

譚延闓

Advertisements


每日吃飯時,李夫人都需要恭敬地站著伺候丈夫和正室,待他們說「好了」後,她才可退下去雜廳用餐。

後來,李夫人雖再度生育了兩子,可她在譚家的地位依舊沒有太大提升。平日里,不僅正室經常對她呼來喝去,就連家裡的妾室顏夫人等,也經常對她頤指氣使。


李夫人雖出身貧寒,卻心性極高,她心裡裝了太多委屈,卻無處訴說。

另一方面,李夫人發現:因為自己的出身太過寒微,她雖已為丈夫生下三子,可丈夫對她的態度也始終不如對其他妻妾。

一次,她偶然撞見了丈夫和正室陳夫人聊天,兩人說著說著,譚鍾麟親昵地用手撫摸了陳夫人的臉,那神態動作,滿滿都是寵溺。此時的她才想起:之前丈夫對自己表達喜愛時,總是喜歡捏她的臉。

捏和撫摸的區別在哪兒?撫摸,更多的是平等,而捏,則更像是主人對待寵物。悟明白這一層的那天,李夫人獨自在房裡捂著嘴無聲痛哭。

Advertisements

也從那時起,她懂了:即便自己生再多兒子,也不可能「母憑子貴」,真正要「母憑子貴」非得兒子有出息。

晚清民國女子

Advertisements


之後的李夫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兒子身上,她尤其對聰慧過人的譚延闓寄予了厚望。

譚延闓5歲就入了私塾,譚鍾麟規定:三天必須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這些任務,他每次都能超額完成,他的優秀背後,自然離不開母親的悉心教導。

也是上了私塾後,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次,他因對別人稱呼自己「小老三」不滿,而回來向母親訴苦。他道:

「他們怎麼老叫我『小老三』,怪難聽的,我是小,可也不興這樣叫啊!」

李夫人看著兒子一臉的疑惑,心裡一陣刺痛,她本想隨便安慰幾句就把這事搪塞過去,可她偏偏沒控制住情緒,落下了淚。譚延闓見了忙道:「別哭別哭,我就是奇怪他們為啥總叫我『小老三』,娘不高興,當我沒問便是。」

Advertisements

李夫人一把抱住兒子,一邊落淚一邊道:

「我是你父親的小老婆,他們叫你『小老三』就是嘲笑你是小老婆的兒子,帶有『庶出』的意思。你們兄弟要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將來做番大事業,做個大人物,才算是爭光爭氣,那我在譚家吃苦也感到欣慰了。」

年幼的譚延闓雖還不能完全明白「庶出」的意思,但經由母親這番話,他隱約懂得母親總是耷拉著臉,並且經常獨自垂淚的原因了。

那日,依偎在母親懷裡的譚延闓,腦子裡突然浮現出了自己金榜題名的情景。他暗暗發誓,要如母親說的那般「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做番大事業、做個大人物」。

譚延闓書法

Advertisements


李夫人發現,那次母子對話後,兒子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不少。平日調皮搗蛋的他,竟也安分了不少。有小夥伴喊他出去玩兒時,他也總推說「還有功課要做」。

11歲那年,譚延闓開始學習八股文,古代學八股文的年歲,通常是12到15歲,可譚延闓卻比大多數人都要早。延闓的出色表現,讓譚鍾麟欣慰不已,他看向李夫人的眼神,也多了幾分溫柔。

1893年,譚延闓到長沙參加童子試,竟一舉考中秀才。這年,他年僅13歲。消息傳來,譚家上下激動不已,譚鍾麟意識到:譚家後繼有人了。此時的譚鍾麟更加確信:這孩子,的確是探花投胎無疑了。

譚延闓

Advertisements


譚延闓小小年紀考上秀才後,李夫人在譚家說話的聲音都高了兩個分貝,但礙於自己丫環出身的妾室,面對正室陳夫人和顏夫人等時,她依舊低眉順眼。平日里,她們吩咐她做的事,她也依舊不敢有分毫怠慢。

因為長期過度勞作的緣故,李夫人經常腰痛,見到腰痛的母親總站著伺候父親和陳夫人用膳,譚延闓心裡很不是滋味。

誰願意讓自己的母親去伺候人呢?尤其讀了《孝經》後,他更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羞愧。讀書之餘,他總想著「如何讓娘在譚家不那麼苦呢」,思來想去後,他更加確定:母親當年說的話是對的,只有他出息了,她才有出頭之日。

人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在李夫人的引導下,她身為妾室的事實,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它甚至多少變成了譚延闓奮鬥的動力。


在為人處世上,譚延闓也謹記母親的教誨,他幾乎從不與任何兄弟爭搶,有時候,他還會主動謙讓。遇到其他幾位母親,他也總是畢恭畢敬,唯恐有一絲怠慢。

家裡有人爭吵時,他也總是站出來打圓場。任何時候,他都恪守「不得罪人」的原則。後天養成的這種性格,也讓他在清廷做官時「雖變法卻得保全」,這也是他在國民政府任職時,往往能化解內部矛盾的原因所在。寧漢矛盾時,促成「寧漢合流」的,正是他譚延闓。


考上秀才後,譚鍾麟對兒子的學習更加看重了,除了親自上手教導外,他還為兒子請來了各地名師,以教他學習時文等。

因把學習看成「唯一出路」,每次聽講時,譚延闓都豎著耳朵並認真做著筆記,他的學習態度讓他的一眾老師「讚不絕口」。每次聽到人們誇讚譚延闓,李夫人心裡滿是欣慰。

1904年,譚延闓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填補了湖南在清代二百餘年無會元的空白。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