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房女花11.6萬買下「廢棄地下公廁」 親手魔改成公寓:室內採光特別設計「處於地下也有陽光照射」廚房紅白配色時尚大方

房子問題是一個全世界共通的難題,不僅是我國問題嚴重,在國外同樣有很多國家,年輕人沒錢沒房沒車,生活頗為艱難。



近日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國外一年輕女孩勞拉,沒有房子,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買下了一個廢棄的公廁來當新家,想想就是一個有「味道」的家,不得不說外國人的想法,總是那麼「神奇」。



Advertisements

雖然在國外的房價比較國內要低很多,但勞拉作為一沒錢沒房的負債年輕人,她別出心裁的 花了3000英鎊(新台幣約11.6萬元),買下了一個廢棄很久的公廁,將這個公廁改造成了一個時尚大方溫馨的家。



首先和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公廁,別看這個地方藏污納垢,但卻十分不簡單,它建造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被廢棄,距今也有快到100年的歷史了。



除此之外這個廁所還有一個十分奇葩的特點,它並不是地上建築,而是位於地下,說是個地下室也完全不為過。



Advertisements

當勞拉買下這個公廁之後,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覺得她瘋了,老舊的廢棄廁所怎麼能當房子住呢?基本上沒人看好勞拉的這個決定。



其實最開始的勞拉對這個公廁的規劃並不是用來居住,而是想要設計成咖啡廳,但政府並不同意其商用的決定,於是她才決定將公廁改成住宅。



Advertisements

整體的工程勞拉全程參與,她認為這樣改造出來的房子才更有意義。髒亂的公廁十分不堪入目,而勞拉能將房子改造成溫馨單身公寓,也是非常不容易。



勞拉將破敗不堪的公廁空間進行大改,只保留承重牆壁和主體,其它地方基本都被敲掉重新規劃。



動手能力超強的勞拉用公廁打造出來的新家,十分與眾不同,完全看不出曾經的樣子,整體改造包括傢具等一系列物品,勞拉一共花了20000英鎊。



Advertisements

改造後的房子,十分令人驚艷,室內的採光作出了特別的設計,天花板做成白色格子的天窗設計,讓室內即使處於地下依舊有大量的逛下照射進來,提升室內明亮度。



進門採用的是鐵藝大門,黑色金屬的扶手設計感十足。室內設計以白色為設計主調,紅色的撞色設計搭配綠植生機勃勃。



同時客廳的另一邊還設計了一個小小的庭院,吊籃椅舒適悠閑,擺滿花草平時看個書,玩會遊戲非常非常不錯。



Advertisements

開放式的典型西式廚房,紅色櫥櫃設計非常時尚,旁邊黑色窗戶與整體設計相當和諧,不過讓人想不通的地方,就是廚房牆壁磚。



老式的廢棄公廁是比較髒的,但是勞拉在設計的時候卻沒把磚敲掉,甚至直接做成廚房,這是想想就能出現一些不是很友好的畫面,不過整體設計來說還是比較不錯的。



Advertisements

對於這種老式房屋改造,設計其實都是次要的,主要還是要注意基礎設施的裝修,和房屋的安全性,保證主體沒有倒塌危險才能開始進行改造。



除此之外,改造時新管道和老舊管道的對接要注意清理乾淨,避免以後發生堵塞問題,電線線路也是要注意檢查的地方,老的電線很有可能被腐蝕,在改造之前一定要進行徹底的檢查,損壞的地方要及時更換。





留住老房子留住根!台灣設計師修復「廢棄10年的荒宅」 變身「高質感超狂復古房」:客廳超舒適

他是陳鴻文,室內設計師,

著迷於老建築和60年代復古風,

2017年,他和爸爸買下台灣屏東

一處廢棄十幾年的三合院荒宅,

構築了全家四代7口,

共同生活的美好想像,

父子倆一步一步去實踐。

重新設計一棟新房子,

對陳鴻文來說不是難事,

但他選擇修復荒宅,

在保留舊有的格局、殘破的牆面,

和門窗等前提下,

他疊加新式的建材復原荒宅外觀,

室內則運用歐式和古董家具,

呈現新舊融合的時髦感,

花了兩年時間才完工,

帶著一家7口人入住。

「老房子不是只有被拆除的命運,

保留老屋就是留住文化,

和那個美好年代。」

陳鴻文當室內設計師已經十年了,一直以來幫別人設計房子,讓他也想有機會幫家人設計一個家:「一個可以住進全家的家。」

陳鴻文家中成員有爺爺、爸爸媽媽、太太,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共四代7口人。

2017年時,爸爸買下這座三合院,三合院就是一種傳統的閩式建築,中間的房舍叫“大厝”,左右兩邊的叫“護龍”,然後有院子。

他們買下前,它已經荒廢十幾年,屋頂、牆面都塌了,躲著流浪貓狗,就像廢墟,鄰居都不敢靠近。

爸爸是做裝修工程的,他問陳鴻文:「你覺得這可以改成怎樣,要不然就拆掉重做?」陳鴻文說不行,他要修復它,還原它原本的樣貌,爸爸一開始不能接受,他認為這種屋子很舊了,想直接蓋新的大家住起來比較舒服,但陳鴻文卻覺得這個“廢墟”好美,可以想像它重新復原後的樣子。


他們前後花兩年時間,到2019年才正式完工,鄰居都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要花兩年,修這個破地方。

因為修復老房子,除了要找合適的材料、家具,在不破壞結構之下,重做水電工程是很費力的,陳鴻文跟爸爸分工,他負責設計、爸爸負責實踐。

陳鴻文很喜歡老房子,也喜歡從老房子去探索當時的生活方式。

以三合院來說就是房間比較小,公共間很大,像客廳、餐廳、院子這些,都是給家人聚在一起的地方,而且每個房間都朝院子開了窗,大家一探頭,就能看到彼此,家庭關係很緊密,現在的房子幾乎找不到這樣的設計。

陳鴻文覺得這樣很好,而且三合院沒有樓層,也沒有樓梯,比較適合老人家和小朋友活動,年齡跨度不受限制。

所以才決定保留這座三合院的格局,包括它的隔間大小、門窗寬度都沒有動,除非已經很殘破的牆面,才會疊加新的建材上去。

從門外進來會先看到整個前院,這座三合院的格局不像傳統的這麼方正,它右邊的房舍比左邊長,這也是陳鴻文特別喜歡這裡的原因。

大厝的正廳就是客廳,外面下雨的話,一家人就在客廳聊天、休息。

這面牆本來已經倒塌了,且因為潮濕長出青苔和綠芽,我把殘存的牆保留下來,用新的磚塊往上砌,形成一個新舊融合的感覺。

客廳左右兩邊都是臥房,一共設計4間。以前的臥房裡沒有廁所,只有一間在外面,全家共用,並不符合現在的生活需求。

所以陳鴻文把後巷的空間拿來利用,做成衛浴,同時也有採光可以照進房裡,流通性也更好。

左邊比較短的護龍,是單間遊戲室,另外也有一些樂器,有時會有老師來教小朋友,可以學習也可以玩樂。

右邊的房舍規劃出廚房、餐廳、書房。

以前的廚房很封閉,也跟男尊女卑有關係,會認為廚房是女生去的地方,所以就做得比較陰暗,但他想要廚房有穿透感。

保留原本的灶台,它的磁磚本來都掉了,他們重新修補,除了上面改成新式的瓦斯爐,其他結構都沒動。

牆面做出大片的落地窗,在側面也開出一個圓形的玻璃,視線可以看出去。常跟太太一起煮咖啡,廚房是他們最喜歡的空間。

餐廳放了張圓桌,一家人圍著吃飯,很有“家”的感覺。

修復老房子,不一定全部都要用老的家具,室內的部分,因為保留舊有的磨石子地板、鐵窗、木窗,所以我用皮的沙發、混搭歐式的燈,或是籐編的小物件去營造出新舊融合的複古時髦感。

陳鴻文很喜歡老物件,尤其是1950、1960年代的東西,老舊的電視、早期的製冰機、顯微鏡、中藥櫃,都是他的收藏。

他大學畢業後就出外創業了,十年來都在外地,後來結婚有了孩子,讓他越來越重視家庭關係:家人就是要住在一起。

陳鴻文兒子很好動,爸爸就在院子旁幫他做一個溜滑梯,祖孫兩個很常在一起玩。

家裡還有一些毽子、陀螺,小時候玩的玩具也都留下來,大家會在院子裡一起玩,而不是整天拿著手機上網。

現在他們全家住在裡面,感覺回到小時候,陳鴻文跟爸爸說:「我想要留住這份美好的記憶,我想要讓我的孩子、他的孫子,以後長大了,還知道爺爺奶奶那個年代的生活方式。」

老房子不是只有被拆除的命運,老房子也可以經過改造,符合現代的居住需求,留住老房子就是留住根、留住文化。

文章來源: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