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食譜大全都在這了!有圖有菜譜,一看就會哦,超好吃下飯

!!注意!!
此文章未上線!更新前請確認文章狀態!

材料:

頭頂腈肉(髻頂腈、豬頸肉),或者再增加豬肝、粉腸,蔥花、鹽。

做法:

1、用鑊燒沸適量的水,放豬肉片、豬肝片、粉腸,煮熟。

2、撒點蔥花放鹽調味裝缽即可。

附註:

這是家庭版的客家豬肉湯,也喊三及第湯。原汁原味,菜名土但味鮮美,有豬肉的本香。選料是關鍵,一定要土豬肉。不然,你得放薑。腌面撈腈豬肉汆湯是很多梅州人的至愛早餐。


22、客家豬肉湯

材料:

Advertisements

頭頂腈肉、排骨、豬肝、胡椒、蔥花、鹽。

做法:

1、用瓦缽裝切好的豬肉、排骨、豬肝,加胡椒粉和適量水,上鑊蒸2小時以上。

2、撒點蔥花即可。

附註:

這是豬肉燉湯版本。

23、紅燜豬肉

材料:

Advertisements


五花肉、蒜仁、蔥、薑、當歸、黃酒等

製作:

1、選三層的五花肉,切成塊,把生蔥、薑和當歸片放入開水,加點酒,把肉放進去滾10分鐘左右,撈起肉,過涼水漂半個小時,油全部漂掉。

2、然後用油煎,炸好後放入瓦煲,和蒜仁、桂皮、香葉、陳皮、八角、粬等一起煲,要注意把握火候,不能煲得太爛,也不能太硬,一般要煲一個小時左右。

附註:

1、客家地區辦大席的經典菜,色水喜慶。

2、味濃香且不油膩。

24、梅菜扣肉

材料:

Advertisements

帶皮豬五花肉l000克,梅乾菜200克,醬油20克,清油l000克。

做法:

1、把豬肉的肉皮刮洗乾淨,放入冷水鍋中,上火煮至八成熟,撈出用凈布擦去肉皮上的水分,趁熱抹上醬油;

2、鍋上火,倒入清油,燒至八成熱,將五花肉皮朝下放入鍋中炸至呈深紅色,撈出晾涼,皮朝下放在枮板上,切成7厘米長、2厘米厚的大片,要把皮切斷;將肉皮朝下整齊地碼在碗內,肉上放梅乾菜,均勻倒入醬油,入蒸鍋蒸約30分鐘至肉軟爛,取出扣在盤子里。

25、香芋蒸排骨

材料:

Advertisements

芋頭,軟排骨

配料:

醬油、豆豉、蔥、薑絲、白酒、生粉

做法:

1、先用白酒、醬油、生粉把排骨拌勻,白酒可以去掉排骨的味。放置大概二十分鐘。

2、然後加入芋頭粒、豆豉,蔥、薑絲,調味擺好之後放入鑊中蒸十五分鐘。

26、客家炒豬肚

豬肚算豬雜,但是屬宴席大菜,客家人把它視為補胃氣的食材,在市場上也往往是豬肉檔裡頭價錢最貴的。炒豬肚是一道考廚師水平的菜,炒的時候師傅回交待燒火頭加大火。炒豬肚可以用各種時令新鮮菜來配搭,也可以用客家鹹菜來炒。

材料:

鮮豬肚一隻,花生油一小碗,老酒一小碗, 番薯粉適量,鹽適量,生抽適量,雞精少許,胡椒粉少許,蘿蔔片、生冬菇適量。

Advertisements

做法:

1、蘿蔔切片待用,先將番薯粉/鹽/生抽/雞精/胡椒粉放入老酒中調好備用。

2、豬肚洗凈,切成長約7-8厘米,寬約4-5厘米,再將每片豬肚斬十來刀成網狀,放在一邊晾乾水(晾乾水很重要)。

3、上鍋,將生冬菇、蘿蔔片炒熟即可,裝碟。

4、再上鍋,倒入花生油,火要大,將油燒成十成熱(會冒黑煙時),放入豬肚爆炒。

5、大火炒5-6分鐘後倒入調好的老酒,有時可能會因火太大而油鍋著火,不過沒關係的,倒入黃酒後火就會滅了,一般家庭的火不夠大隻能炒長點時間。

6、倒入黃酒後再炒3-4分鐘,下炒好的冬菇蘿蔔翻炒幾下即可上桌。

27、炒大腸

大腸為客家人「打鬥四」最傳統的菜式,但不上大席。

材料:

豬大腸300克、薑5片、大蒜2粒、紅辣椒1支。

Advertisements

調料:

醋精 、黃豆醬各1小匙,鮮雞粉1/2小匙。

做法:

1、 全部材料洗凈。大腸切段,薑切絲;紅辣椒去蒂及籽,切絲;大蒜去皮,切片備用。

2、 鍋中倒入1大匙油燒熱,放入大腸炒熱,加入蒜片炒香,在加入薑絲、紅辣椒絲及A料炒半均勻,即可盛出。

附註:

薑絲最好選用嫩薑,才會清脆可口,不僅能調味,亦可直接食用。炒薑絲大腸一定要用醋精,才能表現出道地客家料理風味。

28、炒豬雜

材料,無非就是豬腸、豬肝、豬腰、粉腸、豬心等等豬雜,加洋蔥、香菜、蒜梗等等一起炒。

Advertisements

以前就是炒豬雜,現在改成比較洋氣的鐵板豬雜了。

29、花生煲豬腳

材料:

豬腳200克,花生50克。

調料:糖1小匙,米酒、醬油各2大匙。

做法:

1、豬腳刮洗乾淨,切塊,略沖泡去血水;花生洗凈備用。

2、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調味料及適量的水,以中火燉煮至熟爛即可。

附註:

花生應選擇帶皮且顆粒飽滿的來熬煮,熬煮至完全熟軟效果更佳。

花生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豬腳同燉,可調理荷爾蒙的分泌,促進胸部的豐滿與乳腺的發育,孕婦食用更具增加乳汁分泌的作用。

30、炒豬面肉

豬頭肉,名聲很好哦,富有肉感。客家人一般把豬頭肉稱為「豬面肉」。

炒豬面肉撈豬耳朵差不多,加工都比較繁瑣,先要用火燒毛,或者用煨紅的鐵器去燙,然後用刀刮,過水洗乾淨。炒之前要用沸水煮熟、切片。炒豬面肉同炒大腸都是便宜的菜,食酒最岩配,往往用來打鬥四。只是現在比較少人食了,都是買鹵豬頭肉。

31、豬腦蓋煲湯

剝了豬麵皮的豬頭殼,客家人一般講喊「豬腦蓋」。用來煲湯很簡單,買半隻豬腦蓋,先過沸水洗凈,然後整隻放進煲缽,放一點拍破的胡椒粒,煲2個鐘頭以上即可。其湯色如豬肚湯,味道甘美香滑。煲豬腦蓋湯是七零後的兒時記憶,但現在也因為相對比較肥膩而少人問津。

32、韭菜煮豬紅

韭菜煮豬紅更是一絕,先熱一鍋開水,把切成塊了的豬紅入沸水煮片刻,撈起過涼水浸冷,盛一旁待用;再起油鍋爆炒薑絲,加入韭菜、豬紅以及鹽、味精、胡椒粉等一塊燜煮透即可。

33、鹹魚蒸豬肉

材料:

鹹魚肉50克,豬上肉200克,精鹽2—5克,乾澱粉5克,植物油5克,胡椒粉少許。

做法:

1、鹹魚肉去掉骨切成小粒,豬肉切成粒一起拌和剁爛成肉醬。

2、把肉醬放進碗內,加入鹽、乾澱粉、胡椒粉一起攪拌至肉醬產生粘性,放在碟上攤平成餅狀,加入植物油。

3、旺火燒開蒸鍋,水沸放入肉餅,蒸約7分鐘端開火口,利用餘熱焗3分鐘才打開鍋蓋取出肉餅。

附註:

鮮美嫩滑,有濃郁的鹹魚香味,是老少皆宜的綁飯菜。若只是將鹹魚、上肉切片調味蒸熟,便是「鹹魚蒸豬肉」,味道同樣鮮美。

34、天麻燉豬腦

材料:

鮮豬腦、紹酒、天麻、枸杞、老蔥、生薑、精鹽、味精、胡椒粉、雞精。

做法:

1、將豬腦血筋、碎細骨去乾淨,並漂洗去血污,浸入紹酒中。

2、炒鍋放入水,燒沸投入豬腦焯水。天麻、枸杞用水泡浸並清洗乾淨。

3、燉盅放清湯,加入豬腦、天麻、枸杞、老蔥、生薑,燉50分鐘,放精鹽、味精、雞精、胡椒粉調味即可。

35、花生燉豬尾

材料:

豬尾2條、花生米60克、生薑10克、蔥5克。精鹽5克、味精6克。

做法:

1、豬尾洗凈切段,花生米浸透洗凈,生薑切片,蔥切段。

2、鍋內加水燒開,放入豬尾、薑片煮至熟透,撈起備用。

3、將豬尾、花生米、薑片放入燉盅內,加入清水燉3小時,調入精鹽、味精,撒入蔥段即可。

附註:

花生和豬尾同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兩者同燉食用,可益氣養血、滋陰補腎。

豬尾最好用禾稈火烤一下,去一下腥味。

河鮮

客家人住的地方多數是丘陵山區,河汊、水潭、水庫、山塘比較多,有很多叫不出名的河(塘)鮮。

36、豉汁蒸白鱔

37、豉汁蒸黃角魚

38、蒜頭燜鯰魚

材料:

鯰魚(鯰哥)500克,蒜頭50克,濕冬菇絲、蔥絲各30克,薑絲5克,淡上湯3杯,蒜茸、生粉、白糖、胡椒粉、香油、老抽等各適量。

做法:

1、將魚肉切塊,用鹽水塗抹,蘸上乾生粉。

2、燒熱油鍋,將魚逐塊放入,炸至金黃色,倒入笊籬濾去油。

3、把鍋放回火位,下蒜茸、薑絲、菇絲爆透,加入紹酒及淡上湯、魚塊、炸蒜肉、精鹽、味精、老抽、白糖,燜10分鐘,灑入胡椒粉,用生粉水勾芡,下香油拌勻,灑上蔥絲即可。

39、香煎山坑魚

材料:

山坑魚、雞蛋黃、蔥

做法:

選一指長的山坑魚,將其洗凈後用乾毛巾吸乾水分,放鹽、味精、雞蛋黃、生粉拌勻,用煎鑊煎到金黃色,放點豉油、蔥花,即可上碟。

附註:

顏色金黃誘人,口感外脆內酥。

40、田螺香炒石螺

老話講,一隻田螺三碗湯,你就應該知道田螺有多美味了。一般是田螺香來煲田螺,粵北有很著名的酸筍田螺煲。石螺則一般用來炒,田螺香炒石螺一流。山坑螺、香螺是不同種的螺。其它的殼類還有蚌、蜆。

材料:

石螺、田螺香、蒜仁

做法:

1、在鑊里放適量油,落蒜仁爆香,放石螺炒,放入田螺香,使石螺充分吸收田螺香的香味。

2、最後放一點鹽同豉油,略煮上碟。

附註:

石螺鮮甜中帶著濃濃的咸香,味道非常鮮美。

41、泥鰍鑽豆腐

配料:

活泥鰍200克,豆腐500克,牛肉150克,大蔥20克,精鹽10克,生薑10克,辣椒油5克,大蒜10克,料酒20克,醋20克,味精5克,芝麻油10克

做法:

1、 活泥鰍放入淡鹽水中養兩天,使其吐盡污泥

2、 牛肉洗凈,去筋膜,切成6厘米長的細絲

3、 大蔥去皮洗凈,切末;生薑去皮洗凈,切片,大蒜去皮洗凈,拍碎

4、 把活泥鰍從淡水中撈出,洗凈放入煮鍋內,加上清水,再將豆腐洗凈,放入鍋內,大火燒鍋,隨著水溫升高,泥鰍掙扎,鑽入豆腐內,待湯燒開2分鐘後將牛肉絲、料酒、大蔥末、生薑片、大蒜末放入鍋內,加鹽、料酒、味精調好口味,加芝麻油和醋,燒開,即成。

42、炒黃鱔

材料:

黃鱔400克、薑、糖、鹽、醋、醬油、料酒、韭菜或者苦脈菜、胡椒粉適量

做法:

1、黃鱔清理後切片,薑洗凈切片,加鹽、胡椒粉腌一會。

2、用熱油爆香蒜蓉、薑末,放入黃鱔翻炒。

3、然後加入醋、料酒、醬油,調好味盛出裝盤。

【野味】

客家人住的山區,上蒼恩賜給了我們很多珍饈野味,野豬、黃猄、山鹿、野兔、鷓鴣、斑鳩、白寒、麻寒、山雞、芒鼠、田鼠、蜂蛹、山甲、石蛤,舉不勝舉。

比較多的菜是荷葉蒸野豬肉、炒黃猄肉、燜芒鼠、香炸蜂蛹等等,或者直接乾煲、打火鍋。一般來說,野味都得用黃豆燜或者煲,不用太複雜的調味就會香味四溢。

43、燜野豬肉

44、香炸蜂蛹

55、荷葉蒸蛤蟆(田雞)

相對的,大多數人食蛤蟆還是喜歡的。蛤蟆煲粥也是民間進補的方式。用花生油、薑、蔥調味蒸即可。

【黃豆類】

黃豆,曾經給客家人帶來了充足的蛋白質來源。豆製品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除開豆腐外,腐竹、豆腐乾、豆腐渣等等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46、腐竹粉絲煲

材料:

腐竹3根 薑片3片、香菇4朵、大白菜600公克、粉絲1把

調料:

香菇水2杯、豉油2大匙、鹽2/3小匙、糖1/2小匙

做法:

1、腐竹折成2寸長小段放入7分熱的炸油中炸至起小氣泡。

2、待外表呈金黃色即可撈出放入清水中泡軟備用。

3、鑊中留油4大匙放入薑片及香菇爆香再放入大白菜。

4、以大火將大白菜炒至半熟最後放入泡好的腐竹、粉絲及調料。

5、煮沸後倒入砂鍋中用小火燜煮20分鐘至軟透即可。

附註:

以前興寧的腐竹生產很有名。客家人講的「腐」與「富」同音,豆腐類往往就是應節的食品。

47、炒豆乾

客家腌菜

客家腌菜很豐富,都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傑作。

主要有梅菜、鹹菜、菜脯(蘿蔔乾)、芋荷、酸筍、豆豉、欖角、灰春、豆腐乳……以前的客家婦女個個都是這方面的高手,潷酒、磨豆腐、擦鹹菜,可以忙上一冬下。腌菜類,既可直接炒來食,也可以作為配菜來炒,如鹹菜炒豬肉、酸筍炒大腸等等。

48、梅菜蒸肉餅

原料:

五花肉250克、梅菜2顆   

調料:生油、生抽、糖、麻油、胡椒粉、料酒

做法:   

1、梅菜用清水泡10-15分鐘(中間換水)後清洗,必須打開捲起的每一片菜葉來洗乾淨。   

2、將豬肉手工剁碎,加入薑、蔥、胡椒粉、料酒和少量生抽拌勻。

3、梅菜切碎(同豬肉粒相仿)。先將梅菜與肉碎混合一起抓勻,再加入稍多的油和糖拌勻,裝入淺盤中。   

4、用微波保鮮膜包起整個盤子,以防蒸的過程中過多的水蒸氣的滲入。蒸鍋水開後下鍋蒸,15-20分鐘出鍋,灑蔥花即可。

49、菜脯煎春(雞蛋)

做法:   

1、將菜脯(蘿蔔乾)用清水泡20分鐘,切碎。

2、起油鍋,油不宜太多,油稍熱,倒菜脯入鍋,中火炒之,將菜脯自然的水份炒乾。

3、加入一點花生油,調成偏大火,倒入攪拌好的春(雞蛋),將鍋分為4個方位煎,稍凝固,翻面再煎,煎熟關火裝碟。

【菇類】

客家山區的菇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香菇、蘑菇、茶樹菇、稈菌、雞肉菌(夏至菌)、沙菌……就調味來說,當然冬菇稱王。但就鮮味來說,就非野生的雞肉菌莫屬了。其它山貨有冬筍、木耳等等。冬筍炒臘肉是經典中的經典。這些野生菜,怎麼煮都好食。

50、冬筍炒五花肉

材料:

帶皮五花肉、冬筍、薑、蒜、八角

做法:

1、將五花肉切成薄片下油鍋煎,煎到肉肉出油較多時放薑片。不喜歡吃太肥肉肉的同志可

以適當多煎一會兒,把肉裡面的油水都榨出來。

2、煎得差不多的時候扔薑片蒜末,翻翻翻,半分鐘後扔冬筍。炒炒炒。把醬油白糖料酒八

角等全扔下鍋。翻炒後蓋蓋子讓它們充分接觸和煎熬。

3、5分鐘左右灑點雞精,起鍋。

51、釀冬菇

【湯類】

山區有很多植物可以拿來煲湯,靈芝、五指毛桃、五葉神、雞骨草、枸杞頭……

52、五指毛桃湯

五指毛桃是一種葉似五指的樹根,別名佛掌榕、粗葉榕,廣東通稱「五爪龍」,又名五爪毛桃、五爪牛奶、土黃芪、南芪等。取豬排骨或雞塊與五指毛桃根一起熬成湯,有誘人香味,並且有平肝明目、滋陰降火之功效。

材料:

五指毛桃200克,排骨兩條(大概一斤),薑兩片。

做法:

五指毛桃洗乾淨,放水裡泡十五分鐘。排骨洗乾淨過熱水。材料放瓦煲里,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煲兩小時,放鹽調味即可。

53、五葉神龍骨湯

54、客家煮魚腸

材料:

魚腸、魚肝、芹菜、青椒、生薑、蔥、芫荽、醬油、鹽。

做法:

1、將青椒和生薑洗凈、切片,放於盤中

2、將芫荽、蔥、芹菜洗好切段,放籃中瀝乾水分。芹菜營養豐富,且易於提味,在肉類和魚類中放芹菜,能增加鮮味。特別是魚腸湯,放它進去,湯會鮮美無比。

3、魚腸的清洗方法:將魚腸和魚肝分開洗凈,在魚腸中先放鹽用手輕微搓洗,沖凈後,再放入適量生粉,將它攪拌一下,再沖洗乾淨。這兩個步驟可以去掉魚腸部分腥味。

4、將鍋洗凈倒入清水,放點鹽調味,燒開後,將薑和青椒放入鍋中。清湯沸騰後,放入魚腸,用中火慢滾,慢慢煮熟它。

5、魚腸煮熟後,將芹菜放入鍋中,攪拌均勻,不要加鍋蓋,讓魚腸和芹菜慢慢地相互入味。等芹菜軟化,有七分熟後,便將芫荽和蔥放入鍋中,攪拌一下後,關火。

【野菜類】

55、艾葉煮春(雞蛋)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艾草性溫、味苦、無毒,有一股特殊的於人非常有益的香氣,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早在兩千多年前,艾草就開始為中國人作醫之用了,泡艾草茶、煮艾草湯、煲艾草粥,食之對身體比較虛弱的人尤其滋補,可增強身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除了直接做菜上桌,客家人還有一個吃艾草的有趣風俗,就是用艾草與糯米粉,做成「艾粄」。

56、涼拌老鼠耳(馬齒莧)

馬齒莧在梅州客家地區也叫老鼠耳,最常見的吃法是涼拌。做法簡單,味道也比較鮮有種酸酸滑滑的味道。

做法:

將馬齒莧段放入沸水鍋內焯至變色,色成碧綠即可撈出。放入涼水內過涼待用;取一隻碗,放入味精、醋、辣椒油、鹽、香油均勻待用;將過涼的馬齒莧撈出,瀝乾水分,放入容器中加入兌好的調味汁,攪拌均勻即可。馬齒莧不能在鍋里燙太久不然口感就失去了。另外燙過後可以用清水沖洗粘液,洗去那種略粘的感覺。

【粄類】

粄是常見的客家小食,品種豐富、造型各異、美味可口,比較出名的有缽粄、味酵粄 、甜粄 、蘿蔔粄 、捆粄 、筍粄 、憶子粄 、老鼠粄 、算盤子,等等 。

57、味酵粄

味酵粄是客家傳統美食之一,是把大米磨成漿後拌適量土鹼水,用開水沖漿,再盛於小碗蒸熟,因碗面四周膨脹,中間凹成窩狀,沾紅味(甜醬油)佐食,故名味酵粄。味酵粄也可切片油煎,味道咸香;或切塊下鍋,加配蔥、蒜、肉粒、胡椒粉進行烹炒,鮮香韌滑。

58、缽粄

缽粄 (發粄 )是梅州客家人過年過節常吃的糕品,也是祭祀場合的主客。「缽粄 」又被叫作「碗粄 」。它是經過發酵的,粄面從碗里隆起來,會出現裂縫,就像是花開。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