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後輩再受苦!爺爺家鄉貧困「小時候在祠堂念書」 91歲榮歸故里「15年捐3千萬蓋學校」學生排隊獻花迎接

每個人的生長背景都有各自承受的苦難,但有些人卻化痛苦為力量,從此立志幫助所有和自己一樣的人!一位91歲的老先生由於童年家鄉資源匱乏,求學路上困難重重,當他長大成家立業之後,一心只想回到故鄉,主動出資修建家鄉的小學,只希望當地的莘莘學子不再受苦。

在成純光爺爺的故鄉,祠堂就是教室,裡面兩個學生擠一個板凳,每次遇到祭祀活動就學生會放假。80多年前,大陸91歲的成純光在這裡讀完國小,長大後成為一名公務員,生的7個女子大多事業有成、收入豐厚。

Advertisements

2006年,成純光再次來到當年的母校,看到數百師生擠在一個搭著石棉瓦的廠棚裡吃飯,地面是黃泥,桌椅也破舊。他很感慨,決定給學校給捐款幫忙改善,同時捐款助學、扶貧等。

捐的錢幾乎都是問子女們要的,15年來一共有700多萬(約新台幣3千多萬)。「我小時候讀書是很坎坷的,不想讓晚輩再受苦。」成純光說。

Advertisements

兒時祠堂努力讀書,長大養育7子女4個是研究生

1930年8月,成純光出生於大陸農村,父親是當地一名醫生,家裡有十幾畝地。父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禁止任何不良嗜好,要他讀書。

當時成純光就讀的國小是村裡一座祠堂,條件相當艱困。老先生回憶,當時只有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兩個學生擠一個板凳。遇到村民祭祀,學生就會放假。

Advertisements

由於教育條件落後,當時很多學生讀完國小就放棄學業,而成純光一直拼命堅持下去,後來考上大學。畢業後在湖北工作,曾任當地一林業局的財務科長,養育了7個子女。

「當時我們村一起讀書的,就我一個大學生。」老先生說,自身經歷讓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十分重視7個子女的教育。5個子女都考上了大學,其中博士、碩士一共4個。他們都事業有成,收入豐厚。

退休後,老先生和老伴隨3個兒子移居深圳。退休後他日益想念童年,想念當年的母校,2006年清明返鄉來到當年的國小,此時它已改名為洪塘營瑤族鄉中心小學。到校後,眼前的一幕讓他很痛心。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