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兒失聯23年!84歲教授夫婦千辛萬苦找到他「卻拒絕見面」 母親堅持發十幾年簡訊:沒得到一次回復

要他加飯量,可能是因為黃小海當時身體比較消瘦,可這個習慣卻導致了他後來體重超標,影響了健康,也影響了心情,而如果他拒絕額外多吃一碗飯,父親就會大發雷霆,有一次,黃小海實在受不了「加飯」,憤怒之下把碗都砸了,父親大罵他「無法無天」,黃小海回嘴道:「你又不是法,又不是天!」而父親卻幾乎不假思索地脫口說道:「我是你老子,就是你的法、你的天!」


Advertisements

這句話讓黃小海非常震驚,回想父親以前的種種舉動,黃小海認為,父親的封建殘餘觀念已經不可改變,他就是要從精神上控制兒子、左右兒子的人生,為此,黃小海特地給輔導員寫了封長信,信中抗議父親到處布置眼線監控自己,讓他沒有一點自由的空間,而信件內容很快也被父親得知了。

他的種種抗議和爭鬥都沒有效果,黃小海一度想爭取母親的支持,而母親劉雅琴卻站在黃林森一邊,還諄諄告誡黃小海一定要聽父親的,因為黃林森既是他親生父親又是南大教授,做任何事的動機都是為他好,也會盡心儘力給他最好的教誨。

黃小海聽不進去,生氣地說道:「媽,要是有人每天扇你耳光,你怎麼辦?你該怎麼做?」而母親竟然不假思索地反問他:「每天扇你耳光需要花你多少時間?」

Advertisements

母親的回答讓黃小海徹底心冷了,他對自己父母的改變不再抱有希望,只求能儘早遠走高飛。

1994年,畢業前夕,他在填寫分配志願表前特地寫了份聲明,說:「只要不在南京,別的地方只要能給我一個能思考問題、看看書、做學問的地方,我都去!」

後來,黃小海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個單位,7月2日報到,學校給他買的是7月1日晚上的坐票,父母和姐姐都給他準備了一筆錢,家裡人打算給他在7月1日中午辦個送行宴。

而等父親來到他宿舍後,才得知兒子一拿到報到單,就迫不及待地離開了南京,為此,黃小海甚至放棄了學校提供的坐票,自己買了前一天的站票。

從此,這對父子再未能見面。


3、23年尋子意難平


黃小海去北京報到後的三個多月中,家人多次打電話想聯繫黃小海,卻都沒有聯繫上。

Advertisements

一天,母親劉雅琴在家裡信箱發現了兒子寄來的兩封信,其中一封信是專門寫給黃林森的,信上言辭激烈地寫道:「由於你長期控制和操縱我,所以我決定與你、你的家庭、你的親屬網斷絕一切聯繫,從此我就是一個有人格尊嚴、能追求自己自由生活的人。」他也宣布與母親「自動脫離了關係。」


不難看出,當時的黃小海對自己新生活充滿嚮往,覺得自己成了脫離牢籠的飛鳥。


劉雅琴仍然希望能與兒子和解,一段時間後,她從黃小海同學那裡獲得了兒子的手機號碼,撥通之後,黃小海問道:「誰呀?」劉雅琴高興萬分,趕緊說:「我是你媽!」而黃小海卻毫不猶豫地掛斷了電話,此後,這個電話再也打不通了。


兒子的冷漠讓劉雅琴輾轉難眠,她回想黃小海離開南京前那幾年的表現,發現那段時間裡,兒子一天比一天沉默,經常流露出不想回家的念頭,劉雅琴認為,這個家沒讓兒子感受到溫暖與愛,是她這個當母親的失職了,於是,她想發自內心地跟兒子道歉,取得兒子的諒解。

Advertisements

當時她用一個老舊的手機,只能使用拼音輸入,為了把自己的「懺悔信」發給兒子,劉雅琴先寫好簡訊草稿,再翻字典,把簡訊一個字一個字地「翻譯」成拼音,然後在手機上編成簡訊發給兒子。


Advertisements

她堅持發了十幾年簡訊,卻沒得到兒子一次回復。

直到前兩年,她的手機換成了新的智能手機,結果在發送照片時收到一條「發送失敗」的提示,經詢問電信公司,才得知兒子有可能把她的手機號拉黑了,長期屏蔽著她的簡訊消息。

一想到自己對著一個沒什麼把握的手機號碼發了十幾年簡訊,持續不斷地傾訴著心裡的思念和感情,劉雅琴就感到非常難過……


Advertisements

找到黃小海後,尋人團的工作人員三次上門勸說他與父母相見,黃小海拒絕了,當聽到父母在節目現場不斷反思自己的錯誤、向他道歉的話時,黃小海也沒有回心轉意,他說:「我跟你們講一個故事吧,23年前,有一個人一直拿刀殺你,直到你逃走後,他們才開始說,知道我們當時是不小心做錯了,你覺得信嗎?」


黃小海覺得自己被父母給「害」了,雖然在大學時按父親的意思學了物理專業,但這個專業並不符合他的志趣,他也看不到自己在物理學方面的發展前景,最終辭去了原先的工作,後來憑著較高的英語水平另找了一份工作,在北京坎坷的就業經歷讓他過得不太如意,快五十歲了仍是單身,房子也買不起。

他覺得,雖然父母老態龍鍾、風燭殘年,但自己比他們「更可憐」。

Advertisements


就這樣,儘管尋人團多次勸說,黃小海也沒有與睽別23年的父母見面,不過,第三次與尋人團工作人員交談時,他的態度已經有所緩和,還提起自己這些年其實回過兩次南京,站在家門口時也曾感慨萬千,或許,經過幾次促膝長談,黃小海得以傾吐了往日的苦惱,怨憤之情有所減少。


在黃家父子這場兩敗俱傷的教育歷程中,其實折射了不少當代家庭教育的弊病,黃林森過於相信自己的人生經驗,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指點,兒子才能不犯錯、少走彎路,因而極力要建立在兒子面前的權威感,甚至剝奪兒子對自己人生的嘗試和掌控,對孩子實行「精神控制」。


這給黃小海心裡留下了很大的陰影,他認為,父親好象對自己有一種「怨毒」之情,因為在自己慢慢長大、不聽話之後,父親感到無法再駕馭兒子,於是就極力打壓兒子的個性、制止他的反抗,令二人關係最終走向了對立。


這正是家庭教育的誤區之一,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較高認知水平的家長總認為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是正確的、權威的,拚命想向孩子提前灌輸,甚至要左右孩子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比同齡人有更高的起點,某種程度上,這種做法剝奪了孩子的成長體驗,不讓孩子有試錯的機會,而早期試錯機會的喪失反而會造成孩子不擅長自己處理問題,長大後遇到問題和挫折不能正確面對。

黃小海說,當年,他經常對父親說,這些事我自己處理、你不用插手,父親卻總是置若罔聞,讓他煩惱萬分,感覺自己的生活邊界不斷被父親侵犯,失去了選擇的權力,「沒有人格尊嚴」。


社會上,至今仍有一些家長一輩子都有操不完的心,從孩子上小學、選專業、出國、就業、談戀愛、成家……樣樣都想管、想控制。


而事實上,7歲兒童的腦重已達到成年人的90%,15歲時的思考能力就由經驗型轉向理論型,具有了辯證思維能力,完全可以自己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家長可以給一些必要的指導,但不能事事操控,否則會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或者「空心化」。


著名詩人紀伯倫曾經寫道: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優秀的父母其實能夠提供的最高價值是「容錯能力」,也就是說,家長更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梯子、踏板和扶手,而不能代替他們向上攀爬。

已是風燭殘年的黃家父母,最終想明白了這一點,他們放下一切,只期待與兒子能再次相見、平等相處……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