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後多吃5種「扶陽」食物!三伏天把握時機「夏養陽」排掉寒濕氣 做好「冬病夏治」身強體健

進入伏天後,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也就來了,雖說「入伏」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大家對於「入伏」還是比較在意的 。「伏」有潛伏的意思,進入伏天陰氣要受陽氣所迫,藏伏於地下,而此時陽氣鼎盛,在這個時間段里,不但氣溫高,空氣的濕度也會很高,不少人在這樣的天氣里吃不好、睡不實,讓人感到特別不舒服,因此常常出現「一夏無病三分虛」的情況。

入伏後,暑熱驕陽,體內陽氣容易通過出汗等方式損耗,因此民間常有入伏「扶陽」的說法,在《黃帝內經》中有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意思人身上的陽氣猶如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而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原因就在於陽氣充沛,所以保持夏季的陽氣充足,對於身體健康尤為重要。

俗話說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飲食要遵循「夏養陽」的原則,不貪涼、不傷陽,平時多喝水,少吃冷飲生食,多吃一些益氣溫補的食物,增強體質,使濕熱之邪無隙可乘,明日入伏,不管有錢沒錢,以下這5種「扶陽」食物要多吃,順應時節安度伏天。

一、生薑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這可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大智慧」,薑既是一種調味品,又是一味很好的中藥,味辛性溫,有促進血液循環,生髮陽氣的作用,入伏後天氣更加炎熱,人們在過度貪涼後,很容易損傷身體表面的陽氣,此時建議大家吃些生薑,平衡身體內外的陽氣,這樣身體自然越來越健康。

一方面生薑能促進人體排汗,趕走體內堆積的寒氣和濕邪,另一方面三伏天多數人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胃口不佳的情況,而生薑的薑辣素有助消化的作用,對於夏季防暑有一定益處,因此夏季吃薑大有好處。不過生薑自帶的辛辣味道,直接生食有些難以下咽,可以將生薑搭配紅棗、枸杞煮水,稍加煮至淡紅色即可,味道佳效果好,讓身體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才能平安度過夏天。

二、茴香菜

茴香菜也稱為「茴香苗」,是藥用植物茴香的莖葉,嫩葉可做蔬菜食用,而果實則做調料使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茴香。一般綠色的蔬菜大多偏涼性,但茴香苗卻是溫性的蔬菜,對於體質虛寒,平時比較怕冷的人,吃茴香可以驅寒養陽,是夏季不錯的「扶陽」蔬菜。

茴香苗自帶濃郁的芳香氣味,炒食、涼拌、包餃子都十分美味,特有的茴香油還能夠刺激我們的身體分泌消化液,從而起到健胃、消食的作用,夏季可用少許杏仁搭配茴香苗涼拌,增強茴香的功效,吃起來也更加清新可口,夏季在家做菜時,也可以加入少許小茴香,既調味又滋補。

三、羊肉

三伏天在飲食方面強調順時而養,重中之重就是養護體內的陽氣,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羊肉味甘、性溫,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因此在一些地方,三伏天有吃羊肉的習俗,當地有「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處方」的諺語,並稱其為「伏羊節」。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此時人們喜愛吃生冷的食物,體內存積過多的寒氣,陽氣自然會損傷,而夏季的羊肉味道醇厚,膻味小,伏天一碗羊肉湯下肚,以熱制熱,渾身通透淋漓,祛除寒氣、滋陰補陽,對身體確實有一定的好處,不過伏天吃羊肉,要注意「降火」,在烹飪時盡量選擇清燉的方式。

四、黃鱔

民間常有「冬吃一支參,夏吃一條鱔」的說法,入伏後暑氣蒸騰,人體出汗多、消耗大,常常昏昏沉沉,疲憊不堪,而黃鱔溫補味甘,對滋補身體十分有益,尤其是入伏後的黃鱔壯而肥、鮮而美,肉質豐腴,營養也是最為豐富的,所以千萬不要錯過品嘗黃鱔的最佳時間。

黃鱔性溫,屬於「扶陽」食材,在烹飪時最好選擇性平食材與黃鱔搭配,陰陽平衡才更達到最佳的滋補效果,因此不宜加入過多溫補性強的食材,如辣椒、花椒等,容易上火。

五、荔枝

一顆荔枝三把火,眾所周知,荔枝屬於溫性水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荔枝炎方之果,氣味純陽」,荔枝吸足了春夏之陽氣,對於體弱虛寒的人來說,夏季適當地吃些荔枝還是很受用的,不過稍微微有點虛火的朋友,可能會被荔枝的「陽氣」帶偏,此時就可以拿一些荔枝殼洗乾淨來泡茶喝,在滋補陽氣的同時一點都不擔心上火。

這裡說的「夏養陽」指的是溫和助陽,不是一味的溫熱大補,在滋補的同時注意分寸和法度,如吃羊肉黃鱔時宜清燉,忌煎炸烤以及放過多辛辣的調味料。另外入伏後應注意飲食衛生,三伏天溫度高,食物更易變質腐壞,如聞到異常氣味,該丟掉的千萬不要捨不得,以免因小失大,吃了影響身體健康。

三伏天來了!醫生:把握時機,一舉排掉體內寒濕氣

2021年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

伏,標誌著一年裡最熱的時期,俗語說「熱在三伏」,全年中,溫度最高、濕度最大的日子都在這40天內,所以這也是一年中人體最脆弱的時節,一不注意,疾病就會扎堆找上門。

不過在中醫眼中,這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趁著陽氣生髮之時,驅寒辟邪,撫養陽氣,效果棒棒噠。

來教大家如何健康度過難熬的三伏天。

最熱不過三伏天,這些疾病要預防///

@2021 7.10

中 暑

三伏天溫度過高,太陽暴曬,就容易引發中暑,嚴重還可能導致熱射病,使人出現昏迷、意識障礙、甚至死亡。

腸 胃 病

天氣一熱,大家就喜歡貪涼,但恰恰涼的東西會刺激胃腸道血管引起急劇收縮,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引發腸胃病。

心 腦 血 管 疾 病

夏天開空調造成室內與室外氣溫相差太大,若頻繁出入房間,忽冷忽熱使腦部血管反覆舒縮,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中老年人。

感 冒 發 燒(熱 傷 風)

夏季過度貪涼或忽冷忽熱,極容易導致夏季感冒,就是俗稱的「熱傷風」。

面 癱

夏天大汗後貪涼,使用空調、風扇不當,溫度突然變化,就容易對面部神經造成刺激,引發神經管功能性障礙,也就是面癱。

三條養生建議,一起健康過三伏///

@2021 7.10

雖然三伏天「危機四伏」,但劉羅冀醫生表示,只要做好預防,大家都能健康度過這40天。

起居調整——保證充足睡眠

夏季的光照時間長,所以入睡時間會較晚些,但切記要早些起床,午飯後需要小憩,30分鐘為宜,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

每天晚上可以洗一次溫水澡,但切記不要在大汗淋漓時,立刻用涼水沖洗。

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攝氏度,避免空調、電扇直吹。夜晚睡眠時,應關上電風扇和空調,並蓋好腹部。

夏天出汗比較多,衣服要勤洗,常穿濕衣容易使人生病。

飲食調整——切記不要貪涼

三伏天飲食要以清暑、益氣、滋陰生津為主。應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例如薏米紅豆粥、綠豆、百合等,都是容易消化吸收,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盡量少喝冷飲,特別是吃飯時。性寒的水果不可多吃,比如西瓜,食用後可以用薑茶之類的溫性食物以平衡其寒性。

要注意補充水分,老年人要做到「不渴時也常喝水」,可以適量飲用鹽開水、綠豆湯、酸梅湯等清涼飲料。

運動調整——有氧運動為佳

夏天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比較涼快的時候。可以選擇在公園、湖邊、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運動方式盡量選擇慢跑、瑜伽、散步等有氧運動。

當出汗過多的時候,可以適當飲用鹽開水,切記不能運動後立即喝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直接洗澡,否則容易誘發寒濕麻痹症等一些疾病產生。

除了以上三點外,劉羅冀醫生還提醒大家:

由於開空調的原因易導致室內外溫差較大,所以容易造成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保駕」藥物要有備無患。尤其是有中風史的病人,當出現頭昏頭痛、半身麻木酸軟、頻頻打哈欠等癥狀時,一定要去及時到醫院就診。

用最熱的天,排最寒的氣///

@2021 7.10

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利用全年最熱的三伏天,在人們體內陽氣最盛、肌膚腠理開泄、經絡氣血流注最為旺盛的時機,來排除體內的濕氣、寒氣,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所以,三伏天也是排出體內寒氣最佳時期。

在此期間我們可以採用以下方法排除身體寒氣:

葯 浴

夏季是泡葯浴的一個最佳時機,在夏季藉助天時地氣,結合泡葯浴將人體毛孔快速打開,把長年沉積在體內各處的積寒通過汗液驅趕出體外,達到根治的目的。

艾 灸

中醫講:「陽光普照,陰霾自散」。

艾的熱力不同與其他任何物體散發的熱力,與人體的元氣之熱力相親近,溫暖、舒暢、通透......

艾灸的純陽加上最旺的天時陽氣,一起注入體內,以達到散發體內的風、寒、濕邪氣,這些邪氣都是致病的罪魁禍首。

三 伏 灸

三伏灸是一種傳統中醫的外治法,是在夏天特定的農曆日期,通過將特殊調配的藥物貼敷於特定的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逼走人體的寒濕,預防和治療冬天易發作的某些疾病。

三伏灸的適用範圍很廣泛,其中主要包括:

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各種慢性咳嗽,反覆感冒等。

疼痛類疾病:如風濕及類風濕引起的各種頸肩腰腿痛等。

婦產科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體質虛寒等。

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慢性腹瀉、脾胃虛寒證等。

以及其他如腎虛、四肢冰冷、脊背發涼、體虛易感冒、免疫力低下及亞健康人群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2021年三伏灸具體時間:

初伏灸: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灸:7月21日-8月9日

末伏灸:8月10日-8月19日

via  via1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