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活得漂亮!她無法站立「只能四肢爬行」做家務 嫁大22歲丈夫「生倆漂亮女兒」今自主創業:逆轉人生

董明英,一個穿著兩雙鞋走路的漂亮女孩。

年幼時因為生病,她再也無法站立,從此便只能「爬行」,走路時手腳並用。

雖然命運沒有眷顧她,但她卻依舊樂觀積極、聰慧堅強、知足感恩。

她說:「我從小就沒有覺得自己是殘疾人,雖然我爬著走,但是從來沒有自卑過,也沒有感覺哪裡不如別人。」

24歲那年,她嫁給了大自己22歲的丈夫,兩人組成了在外人看來極不相稱的「特殊」家庭。對此,董明英大大方方地表示:「他人比較老實,也比較會過日子,對我也可以,我覺得就可以了。」

後來,董明英不僅生下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女兒,還開始了自主創業......

本期,就帶領大家了解這個立志活得漂亮的「爬行媽媽」。

董明英

穿兩雙鞋的女人

董明英出生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的普通家庭中,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

剛出生時,董明英是一個非常健康的孩子,而且長得漂亮可愛,很受家裡人的喜愛。但是在董明英一歲多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徹底改變了這個女孩的人生。

1歲多時,董明英剛剛學會了走路,每天喜歡自己跌跌撞撞地亂跑,活潑可愛至極。

此時的她無法預料到,沒過多久,「到處亂跑」竟會成為她一生中最奢侈的事。

董明英

這天,董明英感冒了,還發起了燒。

父母趕忙抱著一歲多的董明英去看病,打了一針後,董明英慢慢退了燒,病也好了。

但這時的董明英的身體有些不對勁了,她變得不能坐下了。只要坐下,她的腰就會往前爬趴,就像沒有骨頭似的,完全支撐不住身體的重量。

這種狀況,令董明英父母非常擔心。他們開始帶著董明英到處看病,四處求醫問診,但一直都沒有好轉。

家裡本就不富裕,時間長了,家裡的收入更是難以支撐給女兒治病的花銷。

一家人總要生存下去,沒有其他辦法,董明英的父母只好帶著她回到了家中。

之後的日子裡,董明英的父母愈發關心自己的女兒,對她倍加呵護。

董明英也非常的懂事,不哭不鬧,每天都笑嘻嘻的很開心,此時尚且幼小的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跟其他小孩有什麼不同。

看到其他小孩在地上到處亂跑,活蹦亂跳,無法直立的董明英就手腳並用地在地上爬,跟著同齡小孩一同玩耍。

時間久了,董明英的手臂變得很有力量,為了能方便走路,別人用一雙鞋走路,董明英就用兩雙鞋爬行。

堅強的董明英令人很是心疼,但董明英一直都不覺得,她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好,跟旁人沒有什麼差別。

而董明英第一次知道自己人家不一樣,是在她上學的時候。

董明英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一向是一視同仁,並沒有因為董明英身體不好就差別對待過。董明英轉眼間就到了上學的年紀,即使是家裡條件不好,董明英的父母也將女兒送進了學校進行學習,這給董明英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剛開始去學校上學的時候,董明英的媽媽每天都背著她將她送到學校。

在學校里,董明英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跟其他孩子不一樣,她也第一次覺得不好意思。但這種情緒並沒有在董明英身上持續很久,堅強樂觀的她很快就接受了自己身體的「特殊」。

那時候農村沒有什麼住宿、食堂,孩子們每天都要家裡和學校之間來回跑。

為了方便女兒上學,每天早上董明英的媽媽都會將她背到學校,等到中午吃飯時再將女兒背回家,女兒吃完後再將女兒送到學校,放學了再來接。

董明英姐弟三人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好,董明英的姐姐比她高兩個年級,後來姐姐年齡稍大了點時,就開始由姐姐負責接送董明英上下學。

等董明英的弟弟學會推自行車了,又變成了弟弟每天用自行車推著她上學。

班裡的同學對董明英也非常好,並沒有因為她走路不方便就排斥她。

相反,班裡的同學還會常常背著董明英去上廁所。

在這種充滿愛與互助的環境下,本就堅強樂觀的董明英更加開朗了。

但因為家裡條件困難,董明英只讀到了小學四年級。

對此,懂事的董明英表示她很知足,這幾年在學校的生活給她的人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離開學校回到家裡後,董明英並沒有放棄自己對知識的渴望,經常看一些書來充實自己。

待年齡稍大一些後,董明珠有些坐不住了,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養活自己,而不是一直被父母養著。於是,董明英不斷地幹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加工打火機、做一些手工活等等......

董明英在穀場打穀子

除了做一些手工活外,董明英還經常鍛煉自己,努力爬行著洗衣服、做飯。

董明英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慢慢地,除了走路仍舊跟其他人不一樣外,董明英可以自己吃穿住行了,給家裡人省了很多心。

董明英的堅強樂觀感染著身邊的人,大家都很喜歡這個聰慧漂亮的女孩。

24歲嫁大22歲丈夫

轉眼間,董明英就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紀。

親戚給董明英先後介紹了幾個相親對象,但都沒成。

後來機緣巧合之後,董明英又經人介紹認識了她現在的丈夫馮治余。

馮治余家裡兄弟四人,為人老實能幹,人品很好,只是因為家庭的原因一直沒能成婚。

有時候緣分就是這麼奇妙,董明英的家在莒縣招賢鎮大河東村,馮治余家在莒縣洛河鎮西地村,兩個村子離得很近。於是,兩人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董明英嫁到了馮治余家中。

這一年,董明英24歲,馮治余比董明英大22歲,已經是可以做董明英父親的年紀了。

兩人成婚後,董明英繼續在家裡做手工活補貼家用,打理好家務,馮治余平時就在外面打工掙錢。

董明英在打水

沒過多久,他們就生下了一個女兒。

大女兒長得漂亮可愛,十分惹人喜歡,他們的家庭終於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庭。

有了女兒後,家裡的生活變得熱鬧了起來,越來越有家的模樣了,董明英的丈夫對她非常好,常常會背著她回娘家。

後來,董明英又生下了一個女兒。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生一個孩子尚且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無法想象,董明英究竟是經歷過怎樣的困難,才生下兩個孩子的。

但董明英從來沒有抱怨過生活的困難,她總是說:她很知足現在的生活,自己能爬行能做很多事,已經很好了。

而董明英的兩個女兒不僅健康可愛,也特別體諒媽媽,尤為的懂事。

平時不上學在家裡的時候,兩個女兒總會幫助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甚至幫母親做手工。每次提起女兒,董明英臉上就會不自覺地露出笑容。

董明英一家四口

孩子長大,隨之而來的還有一些煩惱,那就是家裡的開銷也在變大。

但是在政府的幫助下,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有關部門對董明英家裡非常照顧,家裡有低保,孩子上學也有補貼,每次逢年過節村裡還會來給家裡送米麵。

』社會上的好心人士還給董明英的女兒建立了希望小屋,甚至還貼心地專門為董明英量身定做了廚房。

董明英在做飯

這些幫助令董明英非常感恩和知足。

丈夫長期在外打工,董明英就在家裡照顧兩個孩子,兩個人互幫互助。

在丈夫和兩個女兒眼中,董明英是個好妻子,好媽媽。

而在董明英的母親眼中,她是一個好女兒。

幾年前,董明英的父親因病去世,母親身體也不太好,所以董明英會常常帶著孩子回娘家,給母親洗衣服,收拾家務,很是孝順,跟跟鄰居妯娌相處的也都很好。

對此,村裡的人也常常誇她家務活做得好,地里活做得好,是個孝順的好閨女。

可見,董明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

董明英在喂家禽

自主創業掙錢

隨著時間的流逝,董明英丈夫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變得越來越不好,這令董明英感到非常心疼。

也總想著:自己如何能減少丈夫的壓力?自己有沒有能力養得起一個家?

機會很快就來了。

很偶然的一次,董明英在家「爬行著」幹活的視頻被親戚拍下來,併發布到了網上。沒想到這條視頻一下就火了,引來了很多人的點贊和鼓勵,同時大家也都很好奇這個堅強的「爬行媽媽」。

從這之後,在旁人的鼓勵下,董明英開始在網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

她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穿兩雙鞋的大漂亮」。

她說:「穿兩雙鞋」是因為她腳上穿了一雙鞋,手上穿了一雙鞋,「大漂亮」不是說自己長得漂亮,而是自己要活得漂亮。

同時在網友的鼓勵下,董明英變得更加自信了,對自己的生活更加充滿了希望。

從這之後,每天下午或者晚上,董明英都會開會兒直播,跟網友們聊天或者唱歌。

董明英在直播

沒想到,網友們都很喜歡她,短短兩個月,就收穫了13萬粉絲。

許多人認識董明英後,都說要幫助她,但都被董明英拒絕了,她覺得自己能行,讓這些人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慢慢的,董明英開始做起直播帶貨,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家裡的生活,讓丈夫的負擔輕鬆一點。

剛開始時直播的生意並不好,董明英帶的貨主要是當地的農產品、以及殘疾人的產品,因此利潤不是很高,但能憑藉自己的努力掙到錢,董明英已經很滿足了。

目前,董明英的粉絲已經二十多萬了。

董明英還加入了莒縣自強志願者協會,成為了一名志願者。

後來協會又成立了殘疾人電子商務直播推廣站,因為直播做得不錯,當地殘疾人協會還讓董明英作為代表去學習了自媒體直播。學完後,董明英將自己學到的再分享給其他人。

董明英帶貨的產品有編織品,書畫,農產品,這些都是殘疾人手工製作的。這樣的直播帶貨讓董明英非常的滿足,她覺得自己在改善家裡經濟狀況的同時,也是在幫助別人。

董明英在準備帶貨產品

雖然每天的生活都很忙,要拍視頻、直播、打包產品、寄貨,但這樣的生活讓董明英覺得充滿希望。董明英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將自己的生活過的紅火了起來,身殘志堅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有些人,面對一些小小的困難,就唉聲嘆氣,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有些人,面對困難只會越挫越勇,就比如董明英。

困難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東西,你越怕它,就越戰勝不了它,你無所畏懼,一切困難都會迎難而解。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各種風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學習董明英身上的品質,面對困難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相信生命總會開出絢爛的花朵。

知足而常樂,幸福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要內心滿足,心中有愛,無論怎樣的生活都是幸福的,相信我們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人生的意義。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