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釘子戶!夫妻聯手獲得「7400萬拆遷款」 分完錢後卻落得「唏噓結局」值得反思

15年前,深圳蔡屋圍村有一對釘子戶夫妻利用《物權法》把國土局告上了法庭。

「我手中打官司的砝碼是媒體、膽識和法律,而法律是最重要的。」

夫妻倆擰成一股繩,用近乎偏執的強悍來表示決不妥協的決心。

終於,他們勝利了。

他們得到了1700萬(約新台幣7400萬)的天價補償款,成為中國「最牛的釘子戶」。

他們就是蔡珠祥和張蓮好。

然而誰都沒想到,情比金堅的兩人,獲得賠償後卻選擇了離婚,甚至是老死不相往來。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20世紀60年代,19歲的張蓮從廣州來到了蔡屋圍村紅一隊。

她長相清秀,又有文化,很快就成了村裡的一枝花。

明裡暗裡對她展開追求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蔡珠祥。

蔡珠祥比張蓮好小三歲,雖然家裡窮,但頭腦靈活,幹活也十分勤快。

張蓮好是文化人,見蔡珠祥聰明又能幹,逐漸生出好感。

1969年,情投意合的兩人正式結為夫妻。

沒過多久,他們生下了一個兒子。

雖然家裡不富裕,但日子過得還算幸福。

可隨著老二的出生,夫妻倆犯起了愁。

兩人的工資加起來還不到30元,本就過得緊巴,如今又來個老二,以後可要怎麼生活?

蔡珠祥不忍看到妻子受苦,告訴自己必須想個賺錢的法子。

蔡屋圍村離香港很近,但在兩地穿梭需要經過複雜的手續,很多村民為了避免麻煩,就會偷渡。

深思熟慮之後,蔡珠祥告訴妻子,他要去香港賺錢。

張蓮好也明白家裡的狀況,儘管心裡不舍,但還是含著淚答應了下來。

1972年,22歲的蔡珠祥借著月色,隻身來到香港。

彼時的張蓮好,萬萬沒有想到,丈夫這一去,他們的感情也就走到了盡頭。

初到香港的蔡珠祥,吃盡了苦頭。

因為沒有合法的個人身份證明,他只能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洗碗、粘紙盒、做清潔……

不過幹得最多的還是建築工,因為掙錢更多,每月可以拿到300元。

他每個月都給家裡寄200元,也寫信告訴妻子自己在香港的生活經歷。

就這樣過了兩年,蔡珠祥獲得了香港合法居住證,成為了一名正式的香港居民。

但蔡珠祥過得並不開心,每天高強度的工作讓他愈發思念家鄉,但始終沒有機會重返家鄉。

1978年,蔡珠祥下崗了,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與朋友商量過後,他們決定去美國,卻陰差陽錯間來到了厄瓜多。

在國外待的時間久了,蔡珠祥跟家人的感情漸漸淡了。

工作幾年賺了一筆錢後,他在當地開了一家中餐館,並與當地人結婚生子。

時光飛逝,轉眼間來到了1988年。

一次偶然的機會,蔡珠祥遇到了一位廣州老鄉。

從老鄉口中,他得知改革開放後,深圳搖身變為經濟特區,已不可同日而語。

這讓蔡珠祥產生了強烈的返鄉念頭。

「既然國家有了發展機會,那我為什麼還要待在國外呢?」

就這樣,他丟下異國他鄉的妻子和孩子,懷著激動的心情坐上了回中國的飛機。

離開16年,此時的家鄉已是改頭換面。

原本坑坑窪窪的小路沒有了,農田也沒有了,到處都是樓房和馬路,和香港沒有什麼區別。

當張蓮好看到多年未見的丈夫後,心情十分複雜。

兩人互相對望,竟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只道物是人非。

蔡珠祥沒有忘記自己這次回來的目的,好好發展,過上富足的生活。

他腦袋一直都是靈活的,看到一批又一批年輕人來深圳打工,敏銳地發現了商機。

他覺得可以把自家的房子租出去。

於是拿著在外面賺到的錢,把房子加蓋到了4層,在外部貼上了瓷磚。

這棟四層小樓,一半家用一半出租,竟成了他們致富的法寶。

蔡珠祥感嘆:

「只是靠出租房子,就跟在外辛苦打工差不了多少錢,真是不敢想象啊。」

1996年,這對夫婦不滿足四層小樓帶來的收入,兩人投資近百萬RMB,將小樓翻新成了6層。

之後,每個月的租金比以前翻了一倍,還有了更多的房間出租。

夫妻二人上演了一出現實版包租公婆。

周圍的村民也有樣學樣,他們不用工作,只靠收房租就能過上安逸的生活,好不愜意。

更令人無法想象的是,他們這塊地方,正是後來建成的京基100大廈的大堂位置所在地。

2003年,蔡屋圍村的村民迎來一個好消息。

深圳市政府決定對老圍片區進行整體改造,說得通俗易懂一點,就是拆遷。

而這一地點,正是蔡珠祥和妻子的居住點蔡屋圍村。

能拿到賠償款離開城中村,村民們自然高興,可令大家沒想到的是,開發商只給出每平方米6500元(人民幣、以下皆同)的賠償。

村民們一聽,大失所望。

每平方米6500元的價格也就跟他們每年房租差不多,這誰能答應啊?

所以這一年的拆遷以失敗告終。

因為村民反對,拆遷和改造受到了阻礙,這一拖就是三年。

2006年,相關部門只好加大了籌碼。

「在原來賠款的基礎上,每棟樓再一次性由公司補償30萬,羅湖區政府補償36萬,並且建成後村民們可以享受商品房分紅。」

這個補償方案一經提出,絕大多數村民都覺得很不錯,紛紛簽下安置補償協議。

只有蔡珠祥一家,成了例外。

原本蔡珠祥也是動了心的。

但當他了解到相關政策後,態度相當強硬:我不簽。

當年他在香港打工的時候,拿到了香港合法居住證。

這一身份,意味著他無法享受後續的商品房分紅權。

失去了源源不斷生財的6層小樓,卻沒有辦法享受商品房分紅權,夫妻倆說什麼都不答應。

施工迫在眉睫,相關部門只好做出讓步,以9000元/平方米的價格對蔡家進行賠償。

當時深圳的房價基本不超過萬元,但蔡珠祥覺得房價這幾年一直在漲,超過萬元只是時間問題。

他要求高於市場價,每平方米的價格不能低於1.2萬元。

開發商找專業機構對蔡家的房子進行評估,專業人士認為,蔡家的房子是宅基地自建房,本來就沒有商品房的價值,一平方米5000左右就不錯了。

開發商不答應蔡家獅子大開口,雙方不歡而散。

在這場拆遷拉鋸戰中,偌大的工地上只有這幢6層小樓孤獨而倔強地屹立著。

但蔡珠祥絲毫不慌,他開始研究起了相關法律政策。

開發商見蔡家油鹽不進,只好把相關情況反映給了深圳國土局。

沒過多久,深圳國土局就發出了通知,倡議蔡家在20天內搬走。

蔡珠祥接到通知,半點都不懼,反手就拿出了《物權法》。

他振振有詞地說:「根據《物權法》,如果是像建地鐵、政府機構這樣涉及公共利益的項目,個人利益要服從公共利益。但是建金融中心是商業利益,我可以和他們自由談判。」

這邊,蔡珠祥拿著《物權法》談判;

那邊,張蓮好化名「阿香婆」寫了文章《南方第一高樓之徵地拆遷令我感到弱勢》發表在網上。

她把自己和丈夫描繪成了辛辛苦苦一輩子,好不容易有套房子養老還要被壓榨的可憐老人。

文章一經發表,引發無數看客議論。

眾人心疼文中的蔡張夫婦,開始在網上為他倆鳴不平。

眼看事情愈演愈烈,終於驚動了官方。

官方明令禁止強制拆遷,蔡珠祥夫婦態度又如此強硬,開發商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1.不拆蔡家。

2.聽蔡珠祥夫婦的,打錢。

這棟6層小樓處於中心位置,不拆是不可能的,最終開發商還是答應了夫妻二人。

就這樣,蔡珠祥得到了1700萬的天價補償款,被稱為中國「最牛的釘子戶」。

在外人眼裡,這對夫妻與開發商談判的過程中團結一心,好似銅牆鐵壁,無懈可擊。

實際上,日子過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長達16年的分居,張蓮好早已對蔡珠祥沒了感情,唯一能夠維繫兩人感情的就剩下這棟小樓。

小樓被拆後,那就徹底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

1700萬分成4份,蔡珠祥、張蓮好和一雙兒女各一份。

拿到各自的補償款後,兩人分道揚鑣,從此不知對方去向。

有人說:「張蓮好拿到錢就離開了深圳,回了自己的老家——廣州。」

也有人說:「張蓮好在深圳租了房子,一個人生活。」

至於蔡珠祥,給自己買了一套131平方米的房子,買房加裝修花了200萬。

2012年,他又談了一個女朋友,每天下樓散散步遛遛狗,看起來似乎很自在。

有人問他有沒有後悔過當年的選擇,他說:

「不會後悔。」

但也不是沒有後悔的地方。

時過境遷,兒子也都已成家立業。

如今,他想見孫子都成了一種奢望,每一次午夜夢回,難免有些遺憾。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社交圈子也越來越小。

同一個小區里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看上去有點駝背的老人,就是轟動一時的「天價釘子戶」。

後建成的京基100大廈

錢重要還是家重要?看到這裡,相信朋友們心裡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你現在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對未來的結果造成影響。

但我們還是要活在當下,因為世上有很多事情是無法預知也無法提前的,我們只能說這都是未知的選擇。

學會知足常樂,不念過去,才能不畏將來。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