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要順應節氣而食「少吃二瓜多食三白」 防暑氣「滋陰養肺」增強免疫力安穩度秋

  • 2021-08-06 17:32

8月7日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之立秋節氣!天氣雖然漸漸涼爽乾燥,但暑氣難消,仍有「秋老虎」的餘威,而且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所以我們在飲食上既要防暑還要潤燥,要注意不能過度寒涼。每個節氣都有專門對應的食物,在這裡我建議大家,立秋時節「少吃二瓜,多食三白」,順應時節調整飲食,才能越吃越健康。

立秋少吃「二瓜」

1、西瓜

炎熱的盛夏少不了西瓜,夏日食用能解暑消渴!但是到了立秋後,西瓜就要少吃,農村一直流傳著「秋瓜壞肚」的說法,因為秋天天氣轉涼,吃涼性的西瓜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腹瀉,所以最好少吃,或是不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立秋之後的西瓜多為罷欀瓜,這一類西瓜口感普遍不好!

2、甜瓜

甜瓜性寒味甘,屬於寒性的水果,在食用之後能起到清熱、降火 、除煩等效果,尤其適合熱性體質的人食用,在夏季吃能降溫祛暑。但立秋以後吃甜瓜會加重身體的濕氣,所以也要少吃。

立秋多食「三白」

1、蓮藕

俗話說「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秋令時節是鮮藕應市之時,蓮藕富含維生素C和粗纖維,還含有鞣質,能增進食慾和促進消化,尤其適合秋季食用。秋藕更是清熱去秋燥的好食材,有益於身體健康。蓮藕的吃法有很多,煲湯、清炒,還可以做蒸藕盒,現在很多人講究健康飲食,用蒸的方式來烹飪,更能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蓮藕夾帶著肉香,回味無窮。

蓮藕夾肉

【食材】:蓮藕 3節,豬肉 100克,薑蔥 適量,澱粉 2茶匙,生抽 2湯匙,蚝油 1湯匙,

【做法】:

1、肉末加薑蔥,鹽,蚝油,生抽,澱粉,順時針攪拌均勻,腌制一下。

2、藕片去皮洗凈備用,切片中間得再切一刀但不要切斷,將調好的肉餡夾入到藕片,形成蓮藕夾;

3、依次做好後藕家後整齊的擺在盤子上,水開後放進鍋里隔水蒸15分鐘;

4、調汁:半碗水加生抽,鹽,澱粉,鍋里放點油,倒入鍋內大火燒開,熬至粘稠,然後淋在蒸好的藕片上即可。

2、銀耳

立秋後氣燥傷津,容易口乾舌燥、咽喉疼痛,非常適合吃銀耳。銀耳又稱白木耳,自古以來被人們看作是延年益壽的珍品,是山珍海味中的「八珍」之一,其營養價值很高,富含的植物膠質絕不輸燕窩,而且銀耳的水溶性膳食纖維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銀耳蓮子搭配桂圓紅棗和蓮子,不管是從口感還是功效來說,都是絕配喔,濃甜潤滑、美味可口,養顏又滋補。

桂圓紅棗銀耳羹

【材料】:銀耳 小半朵,紅棗 25克,桂圓 10克、蓮子 20克、冰糖 適量

【做法】:

1、銀耳提前半個小時泡開,去除根部黃色部分,撕成小塊,越小越好。

2、紅棗去核,桂圓去殼洗凈;

3、鍋內加一升水,放入銀耳,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熬2小時。加入紅棗,桂圓和蓮子,再熬半小時。

4、最後加入冰糖,待其溶化,蓋上蓋子燜10分鐘就可以出鍋了。

3、雪梨

秋天正值雪梨大量上市的季節,價格非常便宜,梨子肉脆多汁,酸甜可口,可清潤肺生津,緩解秋燥,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如果平時,嗓子不太好的人,可以多吃些秋梨,對嗓子大有益處。梨的傳統吃法有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也可以用川貝冰糖燉雪梨,甜絲絲的,特別是對肺燥引起的咳嗽,功效特別顯著。

川貝燉雪梨

【材料】:雪梨 1個、川貝 3克、冰糖 少許

【做法】:

1、把雪梨削掉外皮,頭部切開,把梨芯用勺子挖掉,小心不要挖透;

2、放入川貝,可以讓藥店幫忙把川貝打碎,然後加一到兩顆冰糖,

3、放入水,水量剛好和雪梨盅的口平齊就行;

4、再蓋上雪梨蓋子,水開後,上鍋中小火蒸1個小時即可。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今年立秋是早是晚?答案來了

2021年7月11日是入伏的時間節點,意味著一年中氣溫最炎熱的「三伏天」即將登場。今年的三伏天時間為7月11日~8月19日,總共40天,其中入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俗話說「夏有三伏,熱在中伏」,中伏時地表累積的熱量達到最大,是「三伏」中最熱的時間段。

很多人都討厭炎熱的夏天,希望秋天快點到來,但是立秋後天氣就真的不熱了嗎?答案當然不是。今年的初伏的時間為7月11日~7月20日,中伏的時間為7月21日~8月9日,末伏的時間為8月10日~8月19日,而今年的立秋時間是8月7日~8月22日,可以說立秋時節正好處於「末伏」時間段,因此立秋後還有「持續十幾天的高溫」天氣。

嚴格意義上來說,日平均氣溫降低到22℃以下才算進入「秋季」。在9月23日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北的廣大地區才先後進入秋季,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都降到22℃以下。立秋至秋分差不多間隔45天時間,這段時間也是「秋老虎」盛行的時間段。

農村有句老俗語叫「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裡的「冷颼颼」和「熱死牛」就是形容「立秋後氣候的炎熱程度」。如果是「早立秋」,那麼立秋過後天氣就會相對涼爽;如果是「晚立秋」那麼立秋後天氣就會異常炎熱,連耐熱的老黃牛都忍受不了,這也說明「秋老虎」異常的猛烈!

那麼2021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關於「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在民間有2種說法:

一、狹義上的區分

狹義上的「早晚立秋」之分是按照「立秋」出現的時間點來判斷,「早立秋」指立秋時間處於前半天,「晚立秋」指立秋時間處於後半天。一天有24個小時,即如果「立秋」出現的時間點在「中午12點以前」就是「早立秋」,如果出現在「中午12點以後」就是晚立秋。

今年立秋的時間起點為8月7日14時53分48秒,顯然按照這種劃分今年屬於「晚立秋」,說明立秋過後「秋老虎」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氣溫會很炎熱,天要過很久才會涼爽下來。

顯然僅僅按照「立秋」的時間起點在一天中的時間分佈來劃分顯然太「局限」,也不太科學,因此人們普遍按照廣義的方法來劃分。

二、廣義上的區分,人們公認的劃分方法

「早立秋」和「晚立秋」普遍的劃分方法是按照「立秋」所在的農曆時間來判斷。立秋節氣一般出現在農曆的六月或者農曆的七月,如果出現在農曆的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是出現在農曆的七月就是「晚立秋」。

今年立秋的時間點為8月7日,對應的農曆為「六月廿九」,剛好處於農歷六月和農曆7月的中間,按照劃分方法來說屬於「早立秋」,但是嚴格意義來說今年「立秋不早不晚」,即不屬於「早立秋」,也不屬於「晚立秋」,即「今年立秋後氣溫不會太涼爽,但也不會太炎熱」。

為什麼「立秋」在農曆六月,接下來會比較涼爽呢(早立秋冷颼颼)?

每年的立秋時間都是8月7日或者8月8日,這一點是不會變的,但是對應的農曆時間卻不一樣。

假如是農曆的六月初一就立秋了,那麼到了農曆的七月初一已經是陽曆的9月8日,已經能感受到「冷颼颼」的氣息。而如果是是七月初一才立秋,正是陽曆的8月7日或者8月8日,當然會感到很熱。即立秋早一般冷天也會來得較早。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是祖先們的生活經驗所得,那麼現代科學技術如何判斷「立秋後是冷還是熱」?

立秋後「秋老虎」的持續時間以及威力完全由「副熱帶高壓」來決定。如果副熱帶高壓在向南移動的過程中長時間控制南方地區,就會出現持續的高溫天氣(秋老虎),這種高溫天氣往往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

注意:立秋後副熱帶高壓有向南、向東移動和強度減弱的動向,這種變化分為緩慢期和跳躍式,如果是緩慢式那麼「秋老虎」持續的時間就會比較長。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溫度會越來越高,降水量一般比較少,天氣以晴天為主,往往會造成局部地區長期高溫乾旱。

總結,按照老話來說今年是正常年份,既不是「早立秋」,也不是「晚立秋」,我國南方地區立秋後不會出現驕陽似火、高溫蒸烤的局面。農村老話僅僅能作為「參考」,畢竟現在全球的氣候變化越來越大了,真實的溫度走向由「副熱帶高壓」來決定。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