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生育!39歲女「買精生混血兒」選擇做單親母 2年後現況曝光:一個人給他的愛也是完整的

今年年初,大陸四川省宣布生育登記新調整,決定取消生育登記中對是否結婚的限制條件,引發關注。其中部分人認為,這對決定跳過婚戀生育的女性來說,有了更多實現可能。

39歲這年,焦薇(化名)決定利用試管嬰兒技術,跳過婚戀擁有自己的小孩。人到中年,她自覺看到婚姻關係的局限,也感受到內心的孤獨,於是決定生育。

在焦薇非婚生育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在當代,隨著大環境變化,女性的婚戀和生育觀發生了一些流變。

以下是焦薇的講述:

跳過婚戀,獨自生育

我決定獨自生育的時候,已經39歲了。醫學建議的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是25歲到30歲之間,我晚了十多年。

年輕時,我一心忙於工作,沒想明白為什麼人一定要結婚生子。想要一個孩子是在我34歲的時候。一次坐飛機出差,我登了機等待飛機起飛。旁邊坐著一對母子,小男孩大約四五歲的樣子,他往飛機舷窗外張望著,一邊和他媽媽聊天。機艙里很安靜,他們說話的聲音很輕柔。那一瞬間,我很羨慕這位母親和她的孩子。我在想,原來有個小孩可以這麼美好。

那趟出差之後,我看了很多有關親子關係的書。當時有一位朋友已經有了孩子,我主動問她:養孩子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她的婚姻關係不算好,丈夫不怎麼帶孩子,算是喪偶式育兒。她很真誠地跟我說,養育一個孩子很不容易,照顧孩子比上班還要辛苦。但她很愛她的孩子,也是一位很好的母親。

在知曉了生養孩子的快樂與負擔後,我決定孕育一個孩子,這對我來講是一個需要勇氣的抉擇。

在國內,做試管嬰兒必須有結婚證、夫婦身份證及准生證,於是我選擇在境外做試管。作為一名三十多歲的女性,一決定生育,就感覺到倒計時流動起來。根據我的了解,卵子的活性在絕經前十年會逐漸消失,當時也因為臨近四十歲,我感受到一種急迫,想儘快生育自己的後代。

正式做試管前,我準備了一年。2019年,我辭職全身心備孕,那段時間我往返國內外,做檢查、調理身體。

因為我是獨自生育,過程中會體現我的意志。獨自去做試管嬰兒,我可以在「精子銀行」里按照我的需求挑選符合條件的精子。

和因戀愛、婚姻而生育不同。在愛情中,因為愛另一半,可以接受他基因的不完美。但當刨除愛情,受精卵的結合是純粹的科學,我決定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有了決策的自由,我對精子的選擇十分慎重。

我對比看了很多位捐精者的資料,把自己印象好的人加入收藏夾,再最後決定選擇誰。我注意到一位博士學歷的捐精者,他在興趣愛好一欄同時寫著:足球和刺繡。

如果在100年前的中國,一個男生喜歡刺繡,家長可能都會覺得這個孩子有問題,但是今天他可以喜歡足球,也可以喜歡刺繡,這不就挺文明的嗎?至少在當下,我看到這份資料時,覺得這意味著他是個氣質平衡的人,於是選擇了這顆精子。

對於我這個年紀的女性來說,胚胎健康的概率很小,所以我們做試管其實近似於賭。我的胚胎培育算順利,出現了三個受孕成功的胚胎,通過染色體檢測後,只有一個胚胎完全合格,是個男孩子。到這一步已經很棒了。

圖 | 焦薇和兒子

之後,醫生要把健康胚胎移植到我的子宮裡,看胚胎在子宮裡能不能生長。成功後,還要觀察胎兒是不是健康、有沒有胎心搏動。一步一步,直到我把孩子生出來前,一切就都還沒有成功。

懷孕17周之後,胎動越來越明顯。有一次,我看到自己的肚皮拱起一個小坡,是孩子在子宮裡蹬動,我將手放在隆起的地方,隔著肚皮撫摸他,心中出現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感。我嘗試想象孩子的模樣,但想象不出,給他取的名字里有一個「佑」字,希望能保佑順利將他生出。

生產那天出了插曲。我原本選了順產,上午8點就進了產房。高齡生產,我的宮頸口不如年輕產婦的柔韌,開指的過程非常緩慢,直到晚上7點才開到八指。醫生告訴我無痛點滴也會造成開指速度緩慢,就試著關小無痛點滴。

之後,劇烈的疼痛襲來。原本的脹痛在無痛點滴減少後變得劇烈。我大聲對護士說,為什麼關掉無痛。現在回想來很沒有禮貌,但當時我被疼痛支配著,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崩潰。陪我在產房的是我產科醫生的妻子,她嘗試安慰我。最終,醫生和我商量轉為剖腹產。

把腹部劃開一道深口,取出孩子,這件事令我感到恐懼與震撼。躺在產床上,我祈禱著安全健康,不停對自己說:母子平安、母子平安。

夜晚11點,我的孩子終於順利誕生了。我給他取名「佑佑」。

第二天,我把佑佑的視頻發給父母,他們特別激動,我媽說孩子的哭聲很洪亮,一定是個結實的孩子。

無法斬斷的鏈接

人類總在尋找親密鏈接,只不過寄託鏈接的關係不一樣。有的人選擇伴侶,而現階段的我選擇生養一個孩子。

我是獨生女,父母趕上第一批計劃生育,所以我沒有其他兄弟姊妹。

母親的個性強勢,父親則十分溫厚,小時候,我時常會聽到他們會為小事拌嘴,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成長成一個高敏感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我和母親也產生了一些矛盾。

我不喜歡總是被人說教。於是大學畢業後,我努力工作,沒過兩年,經濟就完全獨立於家庭了。不到三十歲,我就自己獨立買了第一套房。

母親知道我獨立要強,很少催促我結婚生子。

可是,我每次回家,她都會盲目地告訴我一些「道理」,比如女人要會做飯,女人要會持家,女人要會照顧人……她是一個強勢的人,居然會過來告訴我這些瑣碎的細節。

後來我漸漸懂得,這是社會告訴她的。她性格強勢也會被教化,而後再盲目地傳遞給她的女兒,像一種設定完備的程序。女性被環境暗示,要具備怎樣的特質才是合格的,才是可以在社會優勝劣汰中活下來的。女人們被外部要求,再內化為擔憂、自律等複雜情緒,要求自己,教化下一代。

但這些標準是可疑的。明明我當時已經足夠獨立,有體面的工作和收入,足以維持自己的需求,身邊還是會有人不停和我說,找個人嫁了。

我並不拒絕婚姻和親密關係。只是我知道,我要的是一種高質量的感情關係,找到與自己真正契合的人,再考慮婚姻。但幾段長長短短的感情經歷後,我才發覺這件事非常難得,對雙方的要求是極高的。

大大小小的矛盾會在關係中積攢。三十四、五歲的時候,我交往了一位男友,他很優秀,畢業於名校,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後來,我們某次聊到男女關係時,他說:「我無法想象自己跟一個50歲的女人談戀愛。」

可我也會50歲,你也會50歲,為什麼你還是認為這是一件無法想象的事情呢?人都是會變老的。我們的交流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最終我意識到這些依然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我在猶豫中還是放棄了這段關係。

後來我明白,這個世界上有很多長期關係,是在將就。一地雞毛的婚姻關係太多了,可能因為孩子和錢都拴在一起,就無法輕易切割。我身邊有朋友和她的丈夫便是這樣,兩個人因為孩子決定不分開,實際上的感情又還剩多少呢?我也不知道。

能夠長期走下去的親密關係很難得,相比之下,血緣關係是種斬不斷的鏈接。我決定孕育自己的後代,我想成為一個媽媽。

圖 | 和兒子手拉手

2020年冬天,我帶佑佑回到家鄉。母親來酒店接我,當時我在搬行李,將孩子用育兒背帶背在胸前,衣服裹得很厚。她一過來就問我:孩子在哪兒呢,在哪兒呢?我把外套撩開,她看了孩子,滿眼喜歡地說:「真好看。」

到了房間,我就把佑佑放到床上。那時候他才幾個月大,還不會動,眼睛一眨一眨的,對我媽笑,我媽當時很開心,她覺得這小孩也不哭,也不會說話,一直朝她笑著,很奇妙。

晚上我們睡在一起,半夜我媽還特地起來給他餵奶、換尿布。我想,媽媽一定是特別喜歡我的孩子的。

選擇後,承擔責任

如今,我生活在成都,主要依靠之前的積累養育孩子。

獨自生下孩子,是這段路程的前半部分。那之後,我和佑佑的故事還在繼續。和父母養育每一個孩子一樣,未來我會養育他成長、成人,區別是我只有一個人,我主動選擇並決心承擔。佑佑回國後跟隨我落戶,過程比較順利。生育政策隨著時代的變化調整,從2016年開始,國內非婚生子憑藉父母中一方的資料證明就可以落戶了。

和我一樣脫離婚戀生育的不婚母親不多,可能很多人對做出這個選擇意味著什麼、要經歷什麼並不清楚,我自己也是在一步一步地感受和總結。我在小紅書上開了叫「Gabriel&Mama」的賬號,把一路走來的經歷和想法記錄分享在上面,留作紀念。

1月末的時候,我的賬號突然收到很多私信。四川生育登記準備取消結婚限制,很多人關注這個新聞,也由此找到我的賬號,給我發私信,想了解我不婚生育的具體經歷。

人們議論紛紛,覺得政策調整給人帶來很多訊號。其中一項,就是未來可能有更多獨立女性選擇不婚生育。我的記錄,或許可以給這些女性們做決定時提供一些參考。

每個人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去做出自己的決策。我個人始終不想鼓吹非婚生育是一件多麼完美的事情,因為我覺得人一定要經過認真思考,確定自己有經濟實力,有思想準備之後,才能給孩子一個相對穩定幸福的生長環境。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這麼做。

佑佑今年2歲多了,到了調皮好動的年紀,父母不過來幫我時候,一個人帶他一整天非常疲憊。

我習慣每天給他用英文讀繪本,他一會兒趴在我的背上,一會兒把枕頭拿起來,一會兒在床上跳來跳去,一會兒把被子打散。一句完整的句子,我很少能連貫讀完,效率很低。耐心講完之後,我會再給他講個笑話,四五十分鐘就過去了。雖然辛苦,但我的堅持讓孩子有了良好的雙語能力。

圖 | 兒子趴在焦薇的肩膀

每天晚上八點半,我把他哄睡著之後,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以前我很少熬夜,今年我43歲,照理講晚上十點、十一點睡覺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但我捨不得這麼早睡,一個小時走個神都不夠。可如果我能熬到凌晨一兩點,就有四個多小時的自由時間,我可以用整段的時間看書、寫文章。帶孩子其實真的比上班累,我現在能體會到了。

一個女人決定跳過婚戀生育一個孩子,在當下註定是少數群體。我在網際網路上分享我的經歷,和其他人交流,被認同和關注的時候,也收到一些非議。

我的社交媒體評論區,偶爾會出現指責我的留言。比如有人說:你可以生混血兒,但你應該滾出中國。

也有人說我們選擇非婚生育不負責任,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這似乎是個強盜邏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婚姻不幸的家庭,給孩子帶來不幸的童年,這樣的孩子父母雙全,該出現的問題還是會出現。擁有一個擺件似的父親,或者有暴力傾向的父母,孩子的命運不是更加不幸嗎。我希望用愛來包裹佑佑,盡我所有的實力來養育佑佑。

兩年間,我還有很多思考。比如我必須承認,父母生育孩子都是自私的。在生下孩子之前,我們無法詢問他們是否願意來到這個世界上。現實就是很多孩子的降生,是由父母的意志決定的,無論是為了陪伴,還是為了去付出愛,或者是養兒防老,每個孩子降生的決定都免不了帶著父母的一廂情願。

更因如此,每個被帶到世界上的小孩,都應該被父母關懷、尊重和照顧。

現在孩子還小,我還沒想好要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和他解釋他的誕生,以及「消失」的父親。在當下社會常見的家庭成員組成結構中,解釋清楚這點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我不想欺瞞孩子,因為在我眼裡這不是一件需要隱瞞的事情。這幾年的社會思潮變化了。七八年前,選擇非婚生育的人是極少數,如今有更多女性想了解這種生育方式了。

我的父母會幫我照顧孩子,我們一家四口經常出去逛街、吃飯。孩子在生活中沒有「父親」的概念,但他的生活並沒有缺失,因為我們給他的愛是完整的。一次讀繪本時,畫面出現了一個父親的形象,我正在思考要怎麼讀,他天真地指著說,這是「爺爺」,因為他只見過我的父親,這樣理解對他來講是沒有任何痛苦的。

圖 | 和兒子玩鬧

我的擔心是他上學之後,到了學校,別的小朋友肯定會說「我有爸爸」。沒有「父親」這個事實並不是傷害,但是被比較、被評判可能會帶來傷害。他或許會覺得自己是個奇怪的人,這時候傷害就可能發生。所以我想在這之前,盡我所能給他尊重、包容和愛,讓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是安全的。

能夠在自己思想成熟,經濟獨立的時候當一個媽媽,擁有自己的後代,我覺得很幸運。在家裡,孩子不會稱呼我父母「外公」、「外婆」,而是叫「姥姥」、「爺爺」,我父母在外面說起孩子時,也會說這是他們的「孫子」,而不是「外孫」。

一樣是自己的祖輩,其中的一對老人卻要和孫輩以「外」相稱。我覺得這種約定俗稱的稱謂太見外了,也不太符合當下社會的需求了,不是嗎?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