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離去!慈禧最後一天「早晨處理光緒後事」 下午就「嘴含夜明珠」穿上壽衣:百年後終揭開真相

慈禧太后在生前可謂「風光無限」,不過她所代表的,也正是那個腐朽沒落的晚清大集團,在晚清乃至近代史期間,她都是一個十足輕重的人物,而另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便是光緒。

光緒駕崩和慈禧去世的間隔時間很短,在歷史上也留下過謎團,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少人都認為光緒皇帝是被慈禧害死的。

大清的晚年,因為這兩人的離世而更加飄搖,慈禧估計也想不到,讓她留下千古罵名的大清,在她去世沒多久就被掀翻了。

不過說起慈禧的最後一天,也很有意思,早晨還在處理光緒的後事,下午就穿上了壽衣。

劇照

慈禧的最後一招棋

上世紀80年代,不少歷史學家和檔案專家根據清宮檔案中關於光緒皇帝的診脈研究做出了大膽的推測,他們也認為光緒皇帝的死亡原因非常匪夷所思,裡面既沒有中毒也沒有受到傷害的特徵存在,應該屬於正常的病亡。

可是,由於慈禧精於宮計,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依然有很多人認定慈禧將光緒害死了,一直到2003年,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等機構的聯合調查下,專門對光緒皇帝的死因展開了課題研究。

在五年的努力下,才終於得出了光緒皇帝駕崩於急性腸胃型砒霜中毒的結論,百年疑案,終於被宣告塵埃落定。

1875年1月12日,年僅19歲的同治死於養心殿,慈禧和慈安便在西暖閣召見了李鴻章在內的一眾王公大臣,慈禧已經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她也發問了:「此後垂簾聽政如何?」

一位軍機大臣也很識時務地回答道:「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後懇請垂簾。」

就這樣,年僅4歲的光緒皇帝以文宗顯皇帝之子的名義繼承了皇位。

按照清朝的慣例,皇位應該由同治的兒子繼承,可是同治沒有兒子,如果為同治立嗣,那麼慈禧就變成了太皇太后,慈禧想要垂簾聽政,也只能為咸豐立嗣,還只能立幼。

為了將光緒教育成理想的接班人,光緒便在宮內讀書,所學的知識也都關乎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類,而且,他的老師也都是慈禧精挑細選出來的,教育理念同樣是要孝順慈禧,這對光緒的一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慈禧的一系列做法,也都是為了加強對於光緒的控制,還給他安排了政治婚姻。

在光緒於1889年大婚以後,慈禧撤簾歸政。

這並不代表著她交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大部分軍國大事還都是由她來做主,歸政初期,慈禧和光緒之間的關係還是過得去的,可是,當時晚清遇到的情況,也不是慈禧一個人能想象到的。

1894年,中日之間爆發了戰爭,當時大家總體而言還比較樂觀,中外的不少言論都認為清政府能夠獲得勝利,光緒和慈禧都是主戰的那一方,可是,隨著清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節節失利,北洋海軍又遭遇了嚴重的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60大壽,慈禧轉而支持李鴻章求和的方針。

那會,慈禧也想著英國、俄國這些列強國家能夠主動站出來調停戰爭,結果在大連陷落、旅順告急的情況下,慈禧還是隆重度過了60歲的生日。

年輕的光緒腦子轉得還是比較快,那是因為甲午中日戰爭之後,帝國主義也掀起了瓜分清朝的浪潮,民族危機已經到了非常強烈的地步,在維新運動思潮的影響下,光緒也接受了變法,不過這些也都遭到了舊勢力的反對。

1898年6月13日,光緒下詔命工部主事康有為和刑部主事張元濟進見。

為了能促進變法更好的推行,光緒賞給楊銳、劉光第等人銜職,光緒滿滿的政治抱負,背後都有一雙眼睛在冷冷地看著他。

很快,慈禧便以「結黨營私」等罪名將工部主事康有為革職,後來包括康廣仁、楊深秀在內的多人被殺害,許多參與和支持維新變法的官員分別被處以了降職、革職、流放、監禁等處罰,一場自上而下的變法維新運動,就這麼夭折了。

其中,還有一件事,便是康有為等人「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這件事雖然最終沒有成為事實,可光緒皇帝對此也並不知情。

對於慈禧這種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來說,光緒皇帝此舉就是對她的背叛,兩人也從感情上徹底決裂了。

此後,慈禧就想要製造借口另立新君,慈禧也以光緒的名義上諭,意思是身體情況不太好了,如果外面有合適的醫生就趕緊過來看看。

每天,也都有人給光緒編造假的脈案,社會上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傳說,說光緒很快就要被別人給取代掉了,英法等國的使臣也來了,推薦法國的一位醫生去給光緒皇帝看病,可是遭到了拒絕。

這也不難理解,如果這件事被外面人知道了,慈禧太后廢掉光緒的想法就要被暴露出來了。

由於西方列強和內部的臣子們都不同意,所以慈禧想要另立新君的目標就沒有實現,無奈之下,慈禧只好加強了對於光緒的監控。

她要是在紫禁城中,便將光緒囚禁在瀛台;她要去了頤和園,就將光緒關在玉瀾堂,誰都沒有辦法隨意進出,只有慈禧最為信賴的太監才能進去看看。

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慈禧決定帶著光緒出逃,帶著光緒的理由也很簡單,如果光緒留在這裡了,那麼列強必然將光緒扶植起來,到時候慈禧自己手中的權力就會喪失。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慈禧這才重新回到了北京城,1904年,時任外務部右侍郎的伍廷芳與日本 駐京公使內田康哉作過一次長談,從後來內田的一份報告中也能看出,當時的社會上已經有流傳了:慈禧「駕崩」之日,也就是光緒惹禍上身的時候了。

那麼,理論上能謀害光緒皇帝的人,最有作案動機也最有條件的,只能是慈禧了。

慈禧想要謀害光緒,並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和那些心腹的安全,更重要的也是想要實現大清政權的平穩過渡,八國聯軍的到來本就使得支持慈禧的政治勢力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再加上袁世凱的逐漸崛起,就算光緒復出,也很難收拾殘局。

在「光緒帝醫案」中也詳細記載著光緒皇帝的診脈醫方,從中間也能得出結論,那便是光緒皇帝之死幾乎毫無預兆,屬於突發性死亡。

1908年10月21日晚上6點多,光緒皇帝在涵元殿內猝然去世,他在瀛台度過了10年的光陰,死的時候,也僅僅只有38歲。

皇宮所存的檔案中,對於光緒皇帝的死亡時間記載也非常詳細,後來孫耀庭也詳細說過:「光緒皇帝死後,為景皇帝,這實際上也對對於他一生的總體評價,也能看出,真正掌權的就是慈禧太后。」

而且,光緒皇帝之死也是在慈禧太后的病重期間,再聯繫之前慈禧的種種作為,似乎光緒的死就已經很明顯了。

光緒駕崩後,慈禧很忙

在慈禧74歲那年,剛剛在頤和園中度過了「萬壽節」,然後就突然患上了急性痢疾,那會她的身體情況已經不太樂觀了,還是頒布了三道環環相扣的重要懿旨。

其一是讓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留在上書房讀書,其二是醇親王載灃被授為攝政王,其三則是將攝政王安排在「諸王」的前面,權傾一時的軍機大臣慶親王都沒了戲,其他的皇族也只能靠邊站了。

也可以說,這是大清王朝最後一次權力的轉移,在光緒駕崩以後,慈禧的最後一天非常忙碌,她的生命也在走著倒計時。

說的好聽一點,她要處理好光緒皇帝的後事,其實,她也就在促成那次權力轉移。

很快,她就召見了溥儀的父親載灃,隨後就頒布了一道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緊接著,第二道懿旨又被頒布: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

之後,就是慈禧太后的第三道懿旨,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

這三道懿旨,早都在慈禧太后的思考之內,她的壽命也所剩無幾了。

在光緒皇帝駕崩的第二天,從早上開始慈禧太后還在忙碌著光緒皇帝的身後事,她也自知「病勢危篤」,還頒布了最後一道且是最為關鍵的懿旨。

這道懿旨也是關乎於光緒後事和大清,首先她說明了可能要去世了,以後的軍國大事,全部都由攝政王來裁定,遇到重大的事情需要請示皇太后,然後由攝政王面議施行。

那天下午,慈禧太后就去世了,和光緒皇帝之死不過二十個小時左右。

據《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所述,關於光緒皇帝病重后的兩封信也能看得很清楚,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這兩個人,尤其是光緒皇帝,他的死並不是像傳言那樣病入膏肓,而是另有隱情。

劉和才是一位活了80多歲的老太監,據他回憶,當時光緒皇帝雖然身上有病,可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天,還在床上看著摺子。

還有一點,那便是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萬壽節」,恰逢西藏活佛來到京城中朝拜,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勉強打起了精神,賜給活佛一桌宴席,並在萬壽節上共同觀看京戲演出。

在這之後沒過幾天,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相繼患病,最後「均不能出殿」。

10月19日凌晨,內殿總管和膳藥房首領等人為慈禧太后診脈,同時報告了光緒皇帝的最新病情,他們也說,光緒皇帝的脈象很不好,也可以準備後事了。

慈禧太后此時也是無力地躺著,還百感交集地落下了眼淚,說:「他怎麼也病成這樣呢?後事多未準備,可是還沒有地呢。」

所謂的「地」,也指的是光緒皇帝還沒有陵墓。

不過,慈禧去世的前幾天,思路依舊非常清晰,能夠在病榻上隨時向著外部發話。

她叫來了慶親王、醇親王還有袁世凱,當然,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角色,便是溥儀。

這也能說明,即使慈禧已經是在病危之際了,還是沒有忘記將幼小的溥儀迎接進宮。

在光緒皇帝病危之際,李蓮英還告訴隆裕皇后說:「萬歲爺已病重,皇后為何不去瀛台看望?」

聽到這個情況,隆裕皇后也堅定地說:「沒有太后的旨意,又怎麼敢去呢?」

李蓮英心情也格外沉重,他說老佛爺現在也病重了,這是非常之時。

隨後,隆裕皇后還是去探望了光緒,光緒口述了兩道密旨,一是除掉袁世凱,二是給李蓮英特殊待遇。

光緒皇帝死後的第二天,慈禧早上還在研究著光緒的後事,下午穿上了壽衣。

在守靈的那些日子裡,李蓮英總是在寧壽宮西廊下候著,裕隆皇后在每次祭奠完成後,都會來到李蓮英這裡。

慈禧在那兩天內處理的事情,一直都有兩種觀點。

其一認為光緒是突然死亡的,慈禧屬於臨時處理問題;其二就是光緒是被害死的,慈禧只是順理成章將那些早就思考好的方式搬出來。

由於後來已經有了檢驗結果,那麼第一種觀點已經能夠被排除了。

就連1964年溥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他很清楚的闡明了觀點:光緒皇帝被害死。

從光緒皇帝的遺骨、衣物等地方檢測出來的結果看,都有著濃度很高的砒霜,只不過究竟是誰最後下的毒手,目前依舊存在爭議,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若沒慈禧的旨意,其他人也下不去手。

末代太監孫耀庭也回憶說,光緒和慈禧前後腳去世,在宮內外也引起了很大震動。

比較可疑的是,慈禧太后剛剛辦完喪事,李蓮英就連夜逃出了紫禁城,隆裕太后極力挽留,可是李蓮英就是認準了要跑。

之後,李蓮英也在西苑門外的一樁宅院里終日閉門不出。

而此前病重中的慈禧之所以能夠快刀斬亂麻,出發點也非常清楚,其一是因為溥儀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孫子,關係特殊;其二是溥儀當時還小並不懂事,若是病有迴轉的可能性,她還能繼續垂簾聽政。

一些老太監也流傳過傳言,在慈禧定下了溥儀後的第二天,也就是慈禧病逝的當天,她在用了午膳之後突然昏倒在座椅上,清醒后就命令軍機大臣草擬懿旨,她還說:「幾次垂簾聽政,是因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話里話外的意思,還是不希望太監和女人能夠出來當政,這也成為了裕隆皇后沒有走到這一步的原因,再加上溥儀二妹追憶的內容為作證,還是很可信的。

也就是這樣,溥儀最終在「三哭」中登基,他也成為了近代史中身份地位極為特殊的一個人。

參考

王道成.慈禧光緒的恩怨情仇——兼論光緒之死[J].清史研究

鄭連根.1908:秋瑾之墓與慈禧之死[J].民主與科學

馬忠文.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J].廣東社會科學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