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鬼門關!全台只有「基隆晚1天關門」 當地人曝原因:「特別有人情味」

今(14)日晚間11點,鬼門將正式關閉,結束好兄弟到陽世放風的日子。一般而言,會有不少民眾在好兄弟回去之前,準備一些供品送祂們回去。但在基隆,鬼門關卻比其他地方要更晚一天,是選在15日的傍晚5點。對此,基隆市文化局、開基老大公廟也公開解釋了。

圖片來源:達志

廟方表示,基隆之所以較一般習俗晚一天,是因為「開、關龕門」的習俗導致。由於傳統民俗認為,開龕門的時間不能太晚,以免耽誤好兄弟來到陽間進食的時間。同理,關龕門的不能夠太早實行,不然會有好兄弟因為趕不上而落單,最終留在陽世。而延長一天的作法,正好就在基隆行之有年,好讓好兄弟能多休息一天,再徐徐回到陰間。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據了解,基隆的中元節儀式「鷄籠中元祭」,已經實行了169年之久。儀式從最初的開龕門,到後來的主普壇開燈放彩、迎斗燈、封街遊行、望海巷施放水燈頭,中間還穿插中元普度,主普壇廣場擺放祭品等活動,就為了讓好兄弟飽餐一頓。而後,則是明日晚間5點登場的「關龕門」,屆時將向天地眾神焚香祝禱後,依序完成儀式禮節,並在最後將鎖頭扣在龕門之上,象徵鬼門正式關閉,才算告一段落。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據文獻資料顯示,該地區的普渡儀式,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咸豐時期。當時漳、泉2地民眾來台開墾,在基隆地區因為資源分配而發生衝突,械鬥不斷,造成多人傷亡。後來,衝突得到弭平後,為了讓這些死者得以安息,便相約共同安葬,並於農曆7月依序由不同姓氏的宗親會辦理普渡,也因此達成和解,不再因歧見而動手,逐漸演變成如今的普渡風貌。

過去的衝突在文化和解後,慢慢演變成如今的中元習俗,不只是對鬼神的敬重,也是對前人的尊重與歷史的了解,真的很有意義!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