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生育!39歲女「買精生混血兒」選擇做單親母 2年後現況曝光:一個人給他的愛也是完整的


可我也會50歲,你也會50歲,為什麼你還是認為這是一件無法想象的事情呢?人都是會變老的。我們的交流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最終我意識到這些依然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我在猶豫中還是放棄了這段關係。

後來我明白,這個世界上有很多長期關係,是在將就。一地雞毛的婚姻關係太多了,可能因為孩子和錢都拴在一起,就無法輕易切割。我身邊有朋友和她的丈夫便是這樣,兩個人因為孩子決定不分開,實際上的感情又還剩多少呢?我也不知道。

能夠長期走下去的親密關係很難得,相比之下,血緣關係是種斬不斷的鏈接。我決定孕育自己的後代,我想成為一個媽媽。


Advertisements

圖 | 和兒子手拉手


2020年冬天,我帶佑佑回到家鄉。母親來酒店接我,當時我在搬行李,將孩子用育兒背帶背在胸前,衣服裹得很厚。她一過來就問我:孩子在哪兒呢,在哪兒呢?我把外套撩開,她看了孩子,滿眼喜歡地說:「真好看。」

到了房間,我就把佑佑放到床上。那時候他才幾個月大,還不會動,眼睛一眨一眨的,對我媽笑,我媽當時很開心,她覺得這小孩也不哭,也不會說話,一直朝她笑著,很奇妙。

晚上我們睡在一起,半夜我媽還特地起來給他餵奶、換尿布。我想,媽媽一定是特別喜歡我的孩子的。


選擇後,承擔責任

如今,我生活在成都,主要依靠之前的積累養育孩子。

獨自生下孩子,是這段路程的前半部分。那之後,我和佑佑的故事還在繼續。和父母養育每一個孩子一樣,未來我會養育他成長、成人,區別是我只有一個人,我主動選擇並決心承擔。佑佑回國後跟隨我落戶,過程比較順利。生育政策隨著時代的變化調整,從2016年開始,國內非婚生子憑藉父母中一方的資料證明就可以落戶了。

Advertisements

和我一樣脫離婚戀生育的不婚母親不多,可能很多人對做出這個選擇意味著什麼、要經歷什麼並不清楚,我自己也是在一步一步地感受和總結。我在小紅書上開了叫「Gabriel&Mama」的賬號,把一路走來的經歷和想法記錄分享在上面,留作紀念。

1月末的時候,我的賬號突然收到很多私信。四川生育登記準備取消結婚限制,很多人關注這個新聞,也由此找到我的賬號,給我發私信,想了解我不婚生育的具體經歷。


人們議論紛紛,覺得政策調整給人帶來很多訊號。其中一項,就是未來可能有更多獨立女性選擇不婚生育。我的記錄,或許可以給這些女性們做決定時提供一些參考。

每個人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去做出自己的決策。我個人始終不想鼓吹非婚生育是一件多麼完美的事情,因為我覺得人一定要經過認真思考,確定自己有經濟實力,有思想準備之後,才能給孩子一個相對穩定幸福的生長環境。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這麼做。

Advertisements

佑佑今年2歲多了,到了調皮好動的年紀,父母不過來幫我時候,一個人帶他一整天非常疲憊。

我習慣每天給他用英文讀繪本,他一會兒趴在我的背上,一會兒把枕頭拿起來,一會兒在床上跳來跳去,一會兒把被子打散。一句完整的句子,我很少能連貫讀完,效率很低。耐心講完之後,我會再給他講個笑話,四五十分鐘就過去了。雖然辛苦,但我的堅持讓孩子有了良好的雙語能力。


Advertisements

圖 | 兒子趴在焦薇的肩膀


每天晚上八點半,我把他哄睡著之後,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以前我很少熬夜,今年我43歲,照理講晚上十點、十一點睡覺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但我捨不得這麼早睡,一個小時走個神都不夠。可如果我能熬到凌晨一兩點,就有四個多小時的自由時間,我可以用整段的時間看書、寫文章。帶孩子其實真的比上班累,我現在能體會到了。

一個女人決定跳過婚戀生育一個孩子,在當下註定是少數群體。我在網際網路上分享我的經歷,和其他人交流,被認同和關注的時候,也收到一些非議。

我的社交媒體評論區,偶爾會出現指責我的留言。比如有人說:你可以生混血兒,但你應該滾出中國。


也有人說我們選擇非婚生育不負責任,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這似乎是個強盜邏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婚姻不幸的家庭,給孩子帶來不幸的童年,這樣的孩子父母雙全,該出現的問題還是會出現。擁有一個擺件似的父親,或者有暴力傾向的父母,孩子的命運不是更加不幸嗎。我希望用愛來包裹佑佑,盡我所有的實力來養育佑佑。

Advertisements


兩年間,我還有很多思考。比如我必須承認,父母生育孩子都是自私的。在生下孩子之前,我們無法詢問他們是否願意來到這個世界上。現實就是很多孩子的降生,是由父母的意志決定的,無論是為了陪伴,還是為了去付出愛,或者是養兒防老,每個孩子降生的決定都免不了帶著父母的一廂情願。

更因如此,每個被帶到世界上的小孩,都應該被父母關懷、尊重和照顧。


現在孩子還小,我還沒想好要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和他解釋他的誕生,以及「消失」的父親。在當下社會常見的家庭成員組成結構中,解釋清楚這點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我不想欺瞞孩子,因為在我眼裡這不是一件需要隱瞞的事情。這幾年的社會思潮變化了。七八年前,選擇非婚生育的人是極少數,如今有更多女性想了解這種生育方式了。

Advertisements


我的父母會幫我照顧孩子,我們一家四口經常出去逛街、吃飯。孩子在生活中沒有「父親」的概念,但他的生活並沒有缺失,因為我們給他的愛是完整的。一次讀繪本時,畫面出現了一個父親的形象,我正在思考要怎麼讀,他天真地指著說,這是「爺爺」,因為他只見過我的父親,這樣理解對他來講是沒有任何痛苦的。


Advertisements

圖 | 和兒子玩鬧


我的擔心是他上學之後,到了學校,別的小朋友肯定會說「我有爸爸」。沒有「父親」這個事實並不是傷害,但是被比較、被評判可能會帶來傷害。他或許會覺得自己是個奇怪的人,這時候傷害就可能發生。所以我想在這之前,盡我所能給他尊重、包容和愛,讓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是安全的。

能夠在自己思想成熟,經濟獨立的時候當一個媽媽,擁有自己的後代,我覺得很幸運。在家裡,孩子不會稱呼我父母「外公」、「外婆」,而是叫「姥姥」、「爺爺」,我父母在外面說起孩子時,也會說這是他們的「孫子」,而不是「外孫」。


一樣是自己的祖輩,其中的一對老人卻要和孫輩以「外」相稱。我覺得這種約定俗稱的稱謂太見外了,也不太符合當下社會的需求了,不是嗎?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